芜湖有多长历史?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座城市经历了几次变化和扩建。芜湖最早的旧址叫九子,位于水阳江南岸,距本市东南约40里。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又攻吴,克九子。至于衡山。”这里所说的恒山,就是当涂县东北部的恒山。九子城遗址位于水阳江南岸向北延伸的侵蚀丘的末端。由此向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区。因湖沼草多,鸽鸟云集,故名九子,又名“狗子”、“高子”、“斋藤优子”。九子附近有一个长湖,因“蓄水不深,生野草”而得名芜湖。当时水阳江这一段叫中江,西有长江,东有太湖,是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九子是控制中江的渡口,地位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元丰二年,九子已置郡,改名芜湖,为早期的芜湖市。芜湖建郡后,汉朝时有所发展。到了三国,芜湖因为战乱频仍而日益重要。吴地处江东,与曹魏以长江为天险。然而,它的主要城镇都远离长江。为满足军事需要,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将芜湖县由九子西迁至今城东南角高地,离青弋江河口不远(古九子旧治未重用),成为今芜湖最古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军王敦在帽峰山驻军建城,故称“王敦成”。东晋艺兮九年(413),芜湖入襄垣县,撤销芜湖县级行政建制。隋唐时期,芜湖是当涂县的一个镇。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在圣元(937-943)恢复芜湖郡。从此芜湖设立为县级行政直到1949。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大面积的湖泊和沼泽被变成了良田。芜湖地区建有郑和圩、兴春圩、陶昕圩、万春圩。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市面积也迅速扩大。芜湖在当时成为沿江名城。11世纪初,芜湖修建了一座城墙,名为宋城。今天北门外的高城坂和东门外的鼓楼岗都是宋城的遗址。南宋建言年间(1127-1130),游牧民族不断南侵,芜湖城被士兵烧成废墟。惜春第七年(1180),又建了一座城,但没有以前繁华。元初恢复芜湖县,人口约5万,元末毁于火。到了明代,芜湖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各地的商人和工匠蜂拥而至,经营各种行业,尤其是印染和炼钢业,南北方的货物汇聚一堂。明朝万历三年(1575),芜湖复建,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朝二百多年间(1876前),芜湖的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形成了青弋江至江口一带的商业中心,史称“十里长街”,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设立领事处,并将沿河沙滩划为租界。随后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入侵,并于1902年将南起桃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通山,西至长江的46.5公顷土地划分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入芜湖市场,不仅严重破坏了传统民族工业,也刺激了商业的畸形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和矿产原料被掠夺并低价运走。他们修建道路、码头、仓库、书库、建筑、教堂、医院、学校等。租界使芜湖市区从青弋江两岸沿长江右岸向西北方向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开埠通商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的政治措施,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铺,米市中心从镇江移至芜湖,发展成为中国四大著名米市之一。每年都有“芜湖出口米粮五六百万石到千万石”的说法,“堆如山,销如河”。与此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了榆中棉纺厂、明园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厂和其他小厂,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加紧压榨,大多被迫停业或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和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被辟为新街道,进一步扩大了城区面积。人口从1745年的10000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000多人。芜湖四月解放,1949。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消费城市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城市。[2] [2] 4.2建立沿革(1)春秋时期的九子(春秋~秦)名九子,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于第四年(公元前472年)打败吴国,属越国,名曰九子。周宪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岳,属楚,名为九子。秦,全国分三十六郡,芜湖属燕郡,仍名九子。(2)五湖郡丹阳郡(西汉~东晋)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延郡改为丹阳郡,17郡为其中之一,五湖郡名由此开始。东汉沿袭。三国时,吴二年(223),芜湖县从九子迁至城东南,至今仍属丹阳县。西晋太康二年(281),丹阳县划归宣城县(在宛陵)。丹阳郡迁至建邺(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东晋时,为了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华侨在长江沿岸的郡县定居。咸和帝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县,华侨在芜湖建立禹州(3)宣城县、淮南县(东晋~南北朝)。东晋艾迪兴宁元年(363年),芜湖属宣城县(县迁至芜湖)。康宁孝宗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华侨建立上党郡。孝武元年(376-396),乔军为郡,省枢纽(今繁昌)入芜湖县,后芜湖县入襄垣县。此后芜湖县府撤销,湘源、上党两县均属淮南华侨县。东晋初年,华侨定居丹阳玉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南北朝时,刘崧文帝于元嘉九年(432年)在襄垣县加入党郡,属淮南郡。大明孝宗六年(462年),淮南郡入宣城郡(县移湖),襄垣郡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年),淮南郡复为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太史公三年(467)属淮南县。(4)当涂县属一镇(隋唐)。文帝九年(589),丹阳、淮南二郡废,江州设石城(今南京),湘源等郡入当涂郡。县迁至固戍(今当涂县),原芜湖(市)降为当涂县一镇。唐朝全国分为10路,再分为15路。芜湖一直是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它的道州变了。(5)宣州属镇(唐)。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宣州属江南道;宣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属江南西路宣州。苏宗干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嵊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路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路宣州。(6)芜湖县,江宁府,芜湖县,宣州(五代十国~北宋)五代。南唐李元年(937-943),芜湖县恢复为江宁府,此后芜湖县未断。宋代,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江南被夷平,芜湖属宣州。(七)太平府芜湖县、太平道芜湖县(北宋~元代)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南平军升为太平府,芜湖属江南道(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府。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太平府升为太平道,芜湖属江浙太平道(8)。太平郡(元~清)。十五年惠宗至郑铮(1335),太平路改为太平府,芜湖属太平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金陵为都城,芜湖属中书省太平郡。洪武十三年(1380),中书省关闭,芜湖直属六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都城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定为江南行省,芜湖隶属江南太平政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太平政府左布政;康熙六年(1667),左外交部改为安徽外交部,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于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时期(1857-1864),府县均属浙江省管辖,后属安徽会宁池广泰路。(9)芜湖县(民国)是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守县、路。芜湖县原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立芜湖道,辖皖南23县,芜湖为第一郡。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为安徽省第二特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入侵芜湖,撤销第二区改为第五区,同年10月25日10改为第九区;民国三十年八月(1941),属第六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抗战胜利后隶属皖南行署,为第六区驻地。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0军88师解放芜湖。4月27日,芜湖军管会成立,直属南京军管会。(10)芜湖市芜湖县分而治之(1949 ~1980)。5月1949,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芜湖市县分离。13年5月,皖南行署在芜湖市成立,辖乌当、池州、宣城三市,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隶属皖南行政公署乌当地区。1950年,乌当区撤销,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2月4日1952芜湖县改为皖南行政公署芜湖区。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辖于安徽省。芜湖县属于芜湖区,芜湖区和芜湖县都在芜湖市。2月27日,1958,和县裕溪口镇纳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成为芜湖区领导,同年6月27日,165438+区与市合并,以芜湖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1959 3月12芜湖县并入芜湖市。65438+65438 09 60+65438 04年10月+04年地、市分开设置,受省、地双重领导。1961 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二月五日恢复芜湖县,六五四三八,属芜湖区,区县仍在芜湖市。7月1965,19,芜湖被定为芜湖地区。1971三月芜湖县迁至万智镇。同年3月29日,芜湖地区改称芜湖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区。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原属安徽省。(11)芜湖市(1980 ~至今)1980 65438+10月29日,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行署迁至宣城,芜湖县隶属芜湖市。1983 7月1日,当涂县大乔公社纳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8月1988,17,青阳县、九华山划归芜湖市,归池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