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起源于什么时候?
相传,舞狮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的传入,舞狮也进入了我国。
狮子是梁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一起带回来的贡品。但舞狮的技艺却是源于西凉的脸谱戏。有人认为舞狮起源于5世纪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在今天很难判断其对错。
然而,在唐代,舞狮已经成为宫廷、军队和民间的一项流行活动。唐端节《乐府杂记》说:
剧中有五只狮子,每只都穿着五种颜色的衣服。每狮十二人,披红额,画衣,持红拂,名为狮郎,舞太平乐。
诗人白居易的诗《西梁格沙》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
西凉艺妓,蒙面胡人,假狮子。头尾木雕,镀金眼,镀银牙。带着耳朵的芬逊毛衣,如从流沙中走来的万里。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舞狮主要是表演武狮,即魏武帝指定的北魏瑞狮。小狮子独自跳舞,而大狮子则成双成对地跳舞。一个站着舞狮头,一个弯腰舞狮身狮尾。
舞狮者盖着狮子被,穿着与狮子身体同色的绿色狮裤和金色爪靴。人们无法识别舞狮者的身体,它的形状与真正的狮子非常相似。
狮导扮成古代武士,手持旋转绣球,配以北京锣鼓、钹逗狮。在狮郎的指导下,狮子表演翻筋斗、跳跃、攀爬、跪拜等技术,还有走梅花桩、跳桌子、踩滚球等一些高难度动作。
南派舞狮主要是表演文艺狮子。表演时,它注重表情,如抓挠、抖动、舔毛等。栩栩如生,可爱至极,还拥有吐球等高难度技能。南狮以广东为中心,风靡港澳台和东南亚。
虽然南狮也是二人转,但舞狮的人都穿着灯笼裤,只披着一条五颜六色的狮子被跳舞。与北方狮子不同的是,狮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披僧袍,腰系丝带,手拿葵花扇逗狮,以滑稽的动作跳起各种优美的动作。
南狮的流派很多,清远、英德的鸡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河、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南狮除了外形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
白胡子舞狮法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稳浑厚,威严有力,被民间称为刘备石。黑胡须红脸狮,被称为关公狮,在舞蹈中勇敢而威严,具有非凡的精神。灰髯狮,粗犷好斗,俗称张。
狮子是百兽之尊,其形象威严、尚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视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可以驱邪避邪,保人畜平安。人们在元宵节和其他重大活动中舞狮,希望生活吉祥,万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