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动机

要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关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心理意识、敢于冒险、挑战困难和权威的能力和品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不会满足于自己所知道的,愿意并敢于去探索和寻求知识,以获得最好的;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主动独立地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

第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学习大纲。

这种自我探索大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达到知识的彼岸。独立大纲的设计要以“怀疑”为基础,因为“怀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导。和所有的问题一样,提出独立大纲的前提也是“怀疑”。比如我在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技术创新”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自学大纲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设计学习大纲:1。学生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们已经学习了造纸术。其他的发明,比如印刷术和火药是怎么发明的?2.雕版印刷的原理是什么?请根据课文的介绍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3.火药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军事的?想想古代军事上用的“火箭”和现在太空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4.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单孔石桥是哪座桥?它的巧妙设计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大纲,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历史事实——理解历史理论——掌握历史方法的阶梯式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思维氛围中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诸多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认知重组和思维创新。那么,从“疑”入手,也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心理上追求疑、追求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自主探究题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一跳摘桃子”。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分析理解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有启发性。第三,要有梯度,就是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探索性。不应该是简单的问答交流,也不应该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化操作。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知识高度。第四,探究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恐惧心理,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保证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和选择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内容,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第二,认真听,仔细观察

也就是说,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争取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给予及时的指导,直到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比如学生学习《赵州桥》时,为什么设计方案要采用“平弧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可以增加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这涉及到物理的知识,高一的学生没有必要学习物理课程,无法有实质性的了解。于是,上课的时候,我用一根直的木头固定两端,让学生把物体向上放,然后把这根木头弯成弧形,再把物体向上放,对比两种情况,看上面东西多,就是重。在进一步解释其中的机制时。

在自主做、自主学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对历史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在发言中发现好的观点时给予表扬,发现错误时给予启发、引导和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历史问题,如何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这种主动性是学习中的一种言语行为,是知识需要的一种内在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学生的足够重视。大一第一节课,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和哲学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我在语文课上接触中学生所学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就离不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有音乐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