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历史演变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下设郡府,名为钱塘,隶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出巡...渡过丹阳,直抵钱塘,面向浙江,水波万恶……”这是《史记》中对“钱塘”这个名字最早的记载。那时候还是河潮出没的海滩,西湖还没有形成。
西汉承袭秦制,杭州仍称钱塘。当辛莽改钱塘为泉亭县;东汉时,钱塘郡恢复为吴郡。此时杭州农田水利建设初具规模,从宝石山到万松岭修起了第一条海堤。西湖开始脱离大海,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属吴国吴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会理在飞来峰下修建灵隐寺,是西湖最古老的丛林建筑。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将钱塘郡升为临江郡。陈振明元年(587),又设钱塘郡,辖钱塘、于谦、富阳、忻城四县,属吴州。
隋朝建立后,开九年(589年),郡废为州,第一次出现“杭州”这个名称。辖钱塘、余杭、富阳、严观、于谦、武康六县。州初治余杭,次年迁钱塘。明成祖十一年,在凤凰山上建城,“十三里九十步”,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改称余杭县。六年间,苏阳开凿江南运河,起于江苏镇江,经苏嘉兴等地,直抵杭州,全长400多公里。从那时起,陈宫桥成为了大运河的起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此时余杭县有15380户,杭州户籍统计开始。
到了唐朝,建立杭州郡,改革余杭郡,统治钱塘。为避国名之讳,武德四年(621),改“钱塘”为“钱塘”。太宗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余杭郡,属江南东路。甘源元年(758)改为杭,属浙江西路节。曾几何时,州属钱塘,辖钱塘、严观、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谦、汤山八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东南,在杭州建西府。当时,杭州是西方政府,统治钱塘,管辖八个县:钱塘,潜江,余杭,安国,于谦,汤山,富阳和新城。杭州在吴越三代五帝85年的统治下,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美优唐吉》中这样描述:“五代以来,钱塘不劳而获,人民幸福、富足、安逸。十余万人,湖光山色,渤海商贾,在烟波中进进出出,可谓繁华!”吴越国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建“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外围建“雒城”,方圆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史》记载,这座都城西起王琴,沿钱塘江至江干,以钱塘湖(西湖)为界至抱石山,东北至艮山门。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岳重视兴修水利,将西湖之水引入城中运河。钱塘江沿岸,用“石堆法”修筑了百里护岸海堤。此外,沿钱塘江修建了龙山门和浙江门,以防止盐水倒灌,减少涌潮和扩大土地平整。利用民工挖掘平江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地区的水上交通。
北宋杭州实际掌管浙西路。淳化五年(994),军号改为宁水师节。大关元年(1107)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谦、彰化、富阳、邓鑫、严观六县。当时人口已达20多万,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县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造、造纸工业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它是中国四大商埠之一。杭州做过地方官,非常重视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诗人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再次疏浚西湖。用挖掘出来的淤泥,它被堆成一条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面有六座桥,堤旁种着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丽。又开了茅山河和堰桥河,然后挖了六口井,这样卤水就不会流入市场,人们想喝什么就喝什么。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杭州的鼎盛时期始于南宋。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为临安太守,治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谦、彰化、富阳、新城和龚燕九县,地域大致与唐朝相同。绍兴八年(1138),杭州城墙扩建,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和方圆九里,被凤凰山环绕,北起凤山门,南至江干,西至万松岭,东至后朝门。皇城之内,殿宇、殿堂、楼阁林立,宫殿、皇家园林众多。外城南跨吴山,北切武林门,右接西湖,左接钱塘江,气势磅礴。城门13,城外有护城河。因为北方很多人随朝廷南迁,临安府人口激增。咸淳年间(1265~1274),居民人数增加到124万余人(含本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来说,43万多人口。
清初在杭州城西的西湖边建有“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有开元路,北有法院路,东有中山路,西有湖滨公园,有六个城门,总面积1436亩,是杭州的“城中之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和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李伟和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的人口继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六十二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开辟为日本的贸易港口,陈宫大桥变成了日本的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民国元年(1912),杭州府被废,钱塘、仁和两县合并为杭州郡,至今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年(1914)建立道统,设立钱塘道,道隐驻杭州郡。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路管辖。民国16 (1927)年,杭州设杭州县,直属浙江省。老县直接归省管。此后,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区。这时候杭州的现代工业已经不多了,比如成立于1897的统一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后来,卢继兴办起了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业逐渐采用了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1937年完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拱宸桥日租界被无条件收回。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国力衰弱,民生萧条,杭州城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十分困难。西湖的大多数景点都破旧不堪,其中一些已经废弃。1949年5月3日,杭州重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杭州的区域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一是原八区更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后来根山区并入下城区,建桥区并入江干区,大部分中心城区并入上城区,少数并入下城区。
1990年初,半山与拱墅区合并,组成新的拱墅区。
从65438到0994,杭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1996 65438+2月12,杭州市新成立滨江区。萧山、桐庐、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淳安7个县(市)。
2001 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经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同时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与原杭州六区共同组成新杭州,调整后的杭州新城区由原来的六区增加到八区。
2014 12 13、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阳市,设立富阳区。原富阳市行政区域为富阳区行政区域,富阳区人民政府驻富春街道桂花路25号。富阳区成为杭州第九个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