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制度的形成
西周礼乐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掌权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如下分析所示。
礼乐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于殷商时期的《礼法》。在周朝之前,殷商文化也被称为“礼乐文化”。周公在西周初年创立“礼乐制度”时,既借鉴了殷商时期的“礼乐法”,又根据西周初年的社会情况进行了改革。
比如关于天子的身份,殷商时期的天子更多的是作为人类祖先的后代出现的。在周朝,因为周武王是商纣王的主人,周公提高了天子的身份,声称天子派周武王来拯救世界是因为商纣王做得不好。这一举动从道义上证明了周的合法性。
但总的来说,“礼乐制度”大量借鉴了商代的各种“礼法”,在商代,“礼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新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大大减少新制度实施的阻力。
周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疆域非常辽阔。为了避免诸侯的反叛,周天子不得不寻找一种合适的制度来约束诸侯。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惩罚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老百姓,周朝不得不想办法与底层民众沟通,影响他们,以维持社会稳定。而殷商时期已经出现的“岳”却有这种作为的能力。
因此,周朝在使用‘礼乐制度’的同时,专门设置了‘大乐’一职,负责对底层民众进行‘乐’的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加强与底层民众的沟通和教育,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正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出现,才实现了初衷,周朝才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礼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