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和枣阳是什么关系?

枣阳不仅是刘秀的诞生地,也是刘秀的诞生地。从这里,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在枣阳,刘秀经历了从皇族、官宦之子到衣衫褴褛的穷人的转变,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廉洁勤俭的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震惊世界、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在这片热土上,刘秀留下的故事和他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被人们流传了千百年。

在枣阳长大

刘秀属于西汉皇室,他的文史著作都有很好的记载。《东观汉纪帝纪义》说:“光武帝,祖上之祖,祖上九帝之孙,承文景之统。”《后汉书·光武帝史略》说:“光武帝,祖上腼腆而叔文,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既然刘秀是汉高祖、文帝、景帝,那么他和枣阳的关系又是如何的深厚呢?后汉书解释说,“...元帝于元初四年迁南阳白水乡,仍以涪陵为国号,故随其弟杜威及其宗族回乡。”可以看出,刘秀一家是在祖父那一代来到白水镇的。据有关部门考证,西汉末年,枣阳境内共有四郡,分别是北部的湖阳郡、西北部的济阳郡、东部的阜阳郡和西南部的蔡阳郡。关于白水乡的方位,朱记载:“光武帝故居位于城东南四十里,即白水村,又名黄村。”李习安为《后汉书》作注:“光武旧宅在今枣阳县东南,宅二里有白水。”明代郑德二年,河南道学御史袁氏、陕西道学御史李浜使用李荒村的庙碑。碑文说“黄村在枣阳东南四十里,左有神龙,右有响水湖,前有群山,后有白水。”按此定位,白岭白水乡位于枣阳市吴店镇。

据史料记载,刘秀出生于西汉元年(公元前6年)的陈留县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其父刘钦时任济阳县令。刘秀出生在一个矛盾和动荡的时代。9岁那年,父亲去世,刘秀的兄弟姐妹成了孤儿,只好回到祖籍枣阳涪陵白水村,靠叔叔刘亮抚养。“光武九岁,孤苦伶仃,由叔父抚养。”

在枣阳白水村,刘秀生生活了近20年。在那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勤于农事”;他还擅长管理。每年夏秋时节,他忙完之后,就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粮食等农产品运到新野、南阳等地销售,以增加收入。王莽天丰年间,刘秀前往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入国子监,拜中医徐子崴为师,研究《尚书》。但他从不拘泥于过去,而是知识全面。在一个天下不太平、战乱频仍的时代,他一有闲暇也努力学习和探讨儒家思想、经典和文学。“经学博览,政事论辩,前世无与伦比。”在长安,他大大开阔了眼界,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和政治。“每次打官司都要先听说这件事,县里会给同学们解释的。”(《东观史》)。勤于学习和思考,广泛接触社会,使刘秀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后来,由于家庭困难,刘秀不得不辍学回到枣阳,过上了熟悉的农活。

现在的吴店镇,还保留着黄村遗址和涪陵古城遗址。黄村遗址在吴店镇白水村旁边,枣阳市政府在这里修建了黄村遗址陈列馆。涪陵古城遗址位于今吴店镇涪陵村。是西汉涪陵侯国、东汉张玲县、三国弋阳县、南北朝安昌县、隋朝涪陵县治的古城址。明朝万历年间,为纪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枣阳诞生,在城西门立碑,上书“汉祖光武帝故里”。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枣阳知府张敬臣在枣阳城西立“古帝乡”碑,纪念西汉开国皇帝刘璇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两位皇帝的诞生。两块石碑都被枣阳博物馆收藏。

起源于枣阳

枣阳不仅是刘秀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出生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创造了“盛世”。

据史书记载,居住在涪陵白水村的刘秀兄弟姐妹,虽然属于皇族,但由于直系继承关系的异化,实际上都是布衣。王莽篡位后,因对刘心存恶念而被罢官,之叔刘良为萧县知府,也被革职,也回到涪陵白水村务农。刘秀对王莽恨之入骨,一心要恢复刘氏王朝。

王莽改制损害了贵族利益,加重了农民税负。再加上连年天灾,百姓水深火热,导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此时被牵连在盗客案中,“避官新野,卖于万。”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八岁的刘秀认为是时候反抗莽,恢复汉朝了。帝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帝隋(从万)回客涪陵”,与长兄开始“复辟帝业,定万世秋”。柳岩、刘秀发起“七八千涪陵子弟”,其中刘秀的叔父刘良、二哥刘忠、刘秀的宗族兄弟刘慈、涪陵侯的长子刘智“参军”,新野的陈灯也率众宾客在涪陵相会。这支义军在历史上被称为“涪陵之兵”,也因其复兴汉室的口号而被称为“汉军”。虽然刘秀当时不是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但他在组织和发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壮大起义队伍,柳岩和刘秀决定联合其他农民军。他们联系了王峰率领的新军和率领的平组成联军。由于在反抗王莽统治上目标一致,盟军很快形成了更大的声势。“西击龙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韦乃德马。他进了堂子乡,杀了胡杨卫。”这里的“长居”是指现在枣阳的庙村,堂子乡就是现在枣北堂子山下的太平镇。长居、堂子乡、新野、湖阳的胜利,为汉军打败强大的王莽南阳府军打开了局面,也为东汉南阳、昆阳战争乃至中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枣阳小姐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政权,史称东汉。

刘秀平定天下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民强兵的政策措施,使国家走上了“复兴”之路。他在忙碌的时候,依然记得自己的家乡,记得自己的家乡。据史料记载,刘秀在位32年,曾五次回到家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祭祖,看望、款待族人和村民,表达了自己的乡思。

同时,刘秀也给了他的家乡许多礼物。第一,他升级了家乡的行政区划。在主要割据势力被扫平,国家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刘秀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上书,以祖坟之名,将家乡涪陵乡升格为张玲县。二是对张玲县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刘秀颁布法令,免除张玲的地租和各种官职。刘秀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乡枣阳,而且对自己的出生地和童年也怀有深厚的感情。据史书记载,刘秀向其出生地济阳县颁布了三项诏令,免除县徭役8年。对他从小长大的南顿县,两次免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刘秀热爱家乡、眷恋家乡、感恩恩情的传统美德,在他的家乡枣阳传承了下来,并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