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碗筷?

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泥质陶碗,所以无法知道当时是谁发明了什么。至于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筷子。讨论筷子和筷子,最好不要无中生有,提到实物也不一定能给人一般的感觉。因为先秦筷子多为竹木材质,不像青铜器千百年来完好无损,即使生锈或有些残缺,银质筷子也能修复。而筷子则比较小,由竹木制成,所以埋起来容易腐烂,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近50年来,由于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一些古碑也从古墓中被挖掘出来。据《文物志》(编号8,1980)“安徽贵池历山惠家冲地窖出土一对青铜筷子。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根青铜筷子长短不一,但几乎一样,平均20厘米。经考证,它们属于春秋晚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三件精美文物中,最著名的有一对竹签,长17厘米,直径0.3厘米。1989年,笔者去长沙拜访湖南博物院高馆长。当他知道我是一个热心的筷子收藏者后,在我的要求下提供了一号汉墓发掘现场的黑白照片(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照片中有一个颜料盒,里面有颜料盘、耳杯、酒坛等。,竹筷斜放在耳杯上。这双100多年前晒干的西汉圆筷,现藏湖南博物馆,十分珍贵。在湖北省云梦墓,还出土了16根西汉竹简。另一对东汉时期的青铜筷子在甘肃酒泉下河箐出土,西汉时期出土的筷子和筷子更多。在长沙田阳湖和湖北江陵凤凰山也出土了铜竹筷。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图》中,也有筷子。三名食客席地而坐,左边一人持碗,碗内有筷子,两双筷子放在另外两人前面的矮案上,可见汉代使用筷子的人已较为普遍。汉代的筷子多为圆头粗脚略细。春秋时期的筷子多为上下粗细一般的圆柱体。传说西汉有个巨人是武将,却用重约几公斤的铁筷子吃饭,以示超人之力。隋长安李墓出土一对银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银筷。古代名医陈藏齐说:“青铜器上的汗液有毒,使人得恶疮生坏疽。”事实证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生锈,吃起来很困难,所以铁筷子和铜筷子逐渐被银筷子取代。考古方面,根据目前的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筷子、箸都很少发现。这并不意味着这三四百年的筷子在这些朝代就减少了,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而这也与战时的银筷和丧葬习俗密切相关。但从唐代出土的大量银筷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有较大发展。魏晋以前多为竹、骨、铜筷,隋长安李墓出土一对银筷。它长29厘米,两头细中间粗,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银簪。在我国历史上,从隋朝到唐朝,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生活较前朝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进一步发展,于是餐桌上出现了金银筷子。《开元天宝遗》说:“宋景为丞相,朝野之人甚美。说到春天的一次皇家宴会,皇帝命令大臣们把璟用过的金筷子一起送给他。当时,黄金餐具被皇宫垄断。北魏时规定,上至诸侯下至民间,禁止私养“精于金银之人”,私制金器是违法的。所以当宋静听说皇帝给了他一枚金牌,宰相非常害怕,在恐吓面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此情景,便说:“如果我不给你金子,我就给你一个排骨,露出你的直耳朵。"当宋静知道他是像筷子和筷子一样尊重诚实和坦率的正直时,他受宠若惊地接受了金筷子。然而,这位“遵纪守法,堂堂正正”的老将,却不敢用金筷子吃饭,只把金筷子献于丞相府。但根据唐代出土的银筷来看,受到大公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青睐。现把唐代出土的银筷列举如下:纵观唐代出土的银筷,不仅数量多,而且长,最长的为33.1 cm,春秋、汉代出土的各种筷子均可使用。在唐朝,经常举行盛大的宴会。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敦煌473窟的壁画《宴图》。亭子里的长桌左右各坐着四男五女。从女方来说,所有人面前都有筷子和勺子。还有一幅Xi安出土的唐墓壁画《野炊宴》。参加宴会的人更多,包括19个保姆和两个女仆。餐桌上摆满了耳杯、盘子和灯,你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双双筷子横放着。李白诗中说:“金瓶清酒十倍,玉盘万元。盛唐时期,长安城内宴饮盛行,美食丰富。筷子、勺子等餐具也发展到了金银的奢侈,所以墨子说“食必常饱,而后求美。宋、辽、夏、元时期出土了许多筷子,大多用银、铜制成。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25 cm,最短只有15 cm。根据目前的材料,不超过20厘米。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筷,长23厘米。筷子的上半部分有了新的突破,圆柱形改成了六边形,下半部分还是细圆柱形。四川阆中丝厂出土的南宋青铜筷子(图:中国竹文化大观)数量大大出乎意料,244件,即122双。这些青铜筷子粗细不一,直径0.3-0.6厘米。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1双金代青铜筷,长26.8厘米,上部为六角形,筷身有竹节纹。到了元代,筷子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安徽合肥夫子庙出土110银筷,八角头,长26.5厘米。从宋、辽、金、元时期出土的铜、银筷子可以看出,它们最大的特点是造型多变,不像唐以前的筷子多为素圆柱体,非常单调。鄱阳湖东湖出土两双北宋银筷,将传统的圆柱形改为六边形,而装饰图案也出现在福建中部、四川出土的青铜筷、箸上。可以说从上一代开始,筷子和筷子不仅注重了它的实用性,也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做筷子的手艺人都知道,要走出俗套很难,需要大显身手。在江苏无锡幸福水库出土的四根元代银筷上,工匠们大胆地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到了明代,筷子的发展特别明显,先是方的,后是圆的。所谓“第一面”是指上面部分是方形的;”全圆”,即发簪的下半部是圆的。明朝以前的银、铜、竹、木、假牙等。大多是圆柱形和六角形,但很少有正方形,但明代假牙的特点是第一个圆脚。从上一代的第一把粗圆柱形筷子到第一把圆形筷子,似乎变化不大,但这个小改革有三个好处:1。第一,圆柱形的筷子很好滚,民间称之为第一圆的,不能滚,摆在桌子上摆酒席很稳。2.四楞簪比圆簪稳定吗?]纵向来看,手里拿着方筷使劲拨菜,不容易打滑,吃面更方便。3.四方筷为能工巧匠在筷上题诗、刻字、刻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圆柱形筷子难以表达绘画刻字,方形筷子不仅可以组合成一幅画,还可以用十双筷子排列成更大的画。因此,簪头从圆体到方体的发展,为制作更加精美的工艺筷子奠定了广阔的基础。方筷可单面、双面、四面雕刻,令圆筷相形见绌。据1980出版的《文物》七期报道,在四川珙县罗表公社的悬棺中发现了阿明时期的红漆竹签。竹签长28厘米,圆头,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寇寇寇阿丹修”草书,其中三处字迹模糊不清。此外,在明代河南宁陵华钢的一艘木船上发现了一个木簪,长3l厘米:巧的是,也是方头圆脚,而北京定陵是明代神祇朱翊钧的墓。在1956发掘的地宫中,除宝石外还有金钗、金壶、金爵、金冠、金勺和簪瓶架等。笔者曾参观过定陵,并欣赏了陈列的两双明神宗随葬品乌木镶金筷子。这种御制筷子也是第一轮,但四根木筷子的顶端都镶嵌着一顶方形的金帽子。据专家考证,方头圆脚的款式是明代的流行款式。清代筷子的特点是制作工艺精致美观。有许多镶银的竹筷。如上海民俗筷子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筷子,有镶银筷子的象牙、镶银筷子的香榧、镶银筷子的乌木、镶银筷子的红木等等。这些镶银的筷子不仅顶部有银帽,底部有6-7厘米的银套,而且在帽顶有7-8厘米的银链,这样两根筷子就分不开了。这不仅是为了装饰,也是为了美观:实用,两根筷子成对,便于保管,不会因为少了一根而失去功能。清代筷子筷子有上下双镶筷和三镶筷。《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冯手里拿着一条西洋布做的毛巾,用乌木三嵌银簪包着,放在席子上。所谓“三嵌”,就是银套银帽,中间有银环。但到了清末,“中环”已不时兴,款式多为镶银链。(来源:中国筷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