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相关介绍

散文概述

殷商有文字的时候,就有杂文记载历史。到了周代,各诸侯国史官进一步用简单的语言和简练的文字记录各国之间的史实,如《春秋》。后来随着时代的需求,出现了描写现实的历史文学,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传》的简称,又称《左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史家左丘明所作,180000字,记录了春秋240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鬼、灾、卜等事件。这本书充满戏剧性,情节紧凑,尤其是出色的战争描写,语言凝练,形象丰富。

《国语》是一种国史,分别记载了周朝和诸侯国(公元前1000-00年)的事件。它记录的文字比笔记还多,而且大多是当时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文字。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版本为西汉刘向所编。它和《国语》一样,也是不同国家的编年史,记载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等国的大事,记载了谋士、军事家的活动和言论。《战国策》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善于说事,善用比喻,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学的基础,对后世史家和古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作品推动了推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记录他们发言的书籍流传至今,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孟子》都是诠释“仁”的儒家著作。《论语》记载了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大部分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记录了蒙克的言论。蒙克擅长辩论,所以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鼓舞人心。

墨子代表了翟墨的“兼爱”思想,语言朴实,推理清晰,逻辑性强,“兼爱”、“非攻”等文章极具代表性。

《庄子》代表了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的散文在诸子中有着独特的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善于比喻,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了“顺应时代”的法家思想。韩非的散文结构严谨,锋芒毕露,推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学说,三十二篇,长文很多。荀子散文的特点是论点明确、层次清晰、句法完整、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观、六论、十二期,有儒、道、墨、法、农之说。这本书保留了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和轶事。是一篇集合了很多单篇文章的系统推理文章,有深度,最有连贯性。它和诸子百家的杂文一样,往往以寓言为比喻,所以文章充满了意象。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汉初,政论文发展起来。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吸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充满意象。

除了贾谊,汉初还有很多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代之弊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失误和邹杨成就较高。错了,最有名的是《守边》和《劝农节土》两篇散文。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要总结古代文化,对大一统的统治局面给予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许多历史散文作品,班固的《韩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后人形成了一套具体的体系。讲究文采和音韵,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散文叫“文赋”,骈文叫“骈文”。汉初贾谊的《吊屈原与鹏鸟赋》,西汉末年司马相如(179-118)的《子胥与上林》,杨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郦道元《笔记》和杨《洛阳笔记》中,仍有一些叙述简单、抒情、景物描写优美的文字。

唐代韩愈强烈反对浮华的骈文,提倡写古文。曾经他的追随者非常多,后来他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他写古文的成就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流。在文学史上,他称之为古文运动。刘汉领导的古文运动的胜利,确立了摆脱俗套、畅所欲言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等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次掀起古文运动。此后,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了一部历史巨著《资同治鉴》,这部巨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受北宋大家的影响,创作了一批表达作者鲜明政治态度的政论文章。胡荃、陈亮和叶适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加实用,南宋时期大量的笔记、杂文就是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和王明清的《拂尘录》都是优秀的笔记随笔。此外,朱的(1130-1200)古文擅长说理,造诣很深。

明初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官之首”,他的一些传记很有现实意义。其代表作有《秦时录》、《王冕传》、《李益传》等。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敬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学应秦汉。他们在为扫除八股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走上了盲从古人的道路。后来,作为“后七子”复古运动代表的李攀龙和王士祯也再次重蹈覆辙。

归有光等“唐宋派”最先揭竿而起反对复古派,随后万历警校也加入了猛烈抨击复古的队伍。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公安派的代表,并称“三元”。袁宏道(1568-1610)最有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所以他们反对重古轻今,模仿古人。袁宏道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自然之神”的理论。公安派散文创作的特点是:突破传统古文的条条框框,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加雕琢。

还有以钟惺、谭为代表的竟陵派,也主张表现自己的精神。

公安派和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的大量散文,是对传统散文的发展。张岱(1597-?)是比较成功的杂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包括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中国传统戏曲技艺,甚至古董玩具。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博览群书,简单易懂。《七月西湖》和《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侯方域(1618-1654)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记传》、《马陵传》、《任远传》。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怀斗、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方苞(1668-1749)继承了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了“义法”思想,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的选材语言只注重理清思路,不意外堆砌材料,所以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命力。代表作品有《狱中杂记》、左《公轶事》、姚鼐《登泰山》等。

与桐城派相反,也有提倡“骈文”的作家,其中以王中(1744-1794)最为成功。

清初有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如王有鼎、魏等。王有鼎的传奇散文(1599——约161)以小说传奇式的文体打破了古代汉语的传统写法。代表作有《李以祖传》、《唐琵琶》、《胡艺》等。魏(1624-1680)的传记文学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学术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散文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无视传统古文的公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是对所有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铺平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国论》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

伴随着对封建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诞生了第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议论文就是其中之一,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在新文学诞生初期,对报刊发表的杂文影响最大的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刘半农。他们的作品主要以随笔的形式出现,内容广泛,重点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鲁迅是杂文写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诞生时期的议论散文充当了反封建的先锋,议论的对象贴近生活,具体而微妙;它的形式是自由的,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以是英雄式的和悲剧式的,但也可以是幽默的和寓言式的。讨论散文之后,叙事散文、杂文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情、言志、评论;在风格上,鲁迅的冷峻险峻,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和冰心的清新典雅,郭沫若和郁达夫的豪迈飘逸,叶圣陶和许地山的质朴挺拔,徐志摩的丰富华丽等等。

丝绸社的周作人是杂文的开创者之一。代表作有《故乡的野菜》、《吴鹏船》、《菱角》、《夏梦》等。,多以小题材描写,风格闲适闲适,在有趣而有见识的方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议论散文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与周作人艺术风格相似的是林语堂,也是屌丝社。其代表作《齐赋集》讽刺时弊,批判传统中庸哲学,强调与旧世界的斗争。俞平伯的《杂子》、《颜》等集也与周作人的《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更隐晦。

郭沫若和郁达夫属于豪放派。郭沫若的散文诗集《随笔六记》文笔细腻,语言雕琢,景物丰富。在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遍地伤痕》和《钓鱼台春日》是其风格的代表,尤其是后一篇,写出了富春江的美景,表达了他在悼古之间对现实的愤懑。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具有独特的魅力,被称为“诗人的散文”。作为现代主义诗人,他在散文创作中渗透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手法,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为画梦的代表。何其芳散文的语言和他的诗歌一样,精雕细琢,具有很强的感性。

在叙事散文中,李广田(1906-1968)很有代表性。他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只是截取一些生活的片段进行抒情,以达到生动的效果。

抗战爆发,尤其是皖南事变后,战斗性杂文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郭沫若的《新缪斯九神颂》、《拒绝反动文艺》,成为国统区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文献。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表现了一个坚强的民主斗士面对手枪的英雄气概。冯雪峰的杂文注重对人的心灵的分析,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实力;聂绀弩(1900-1986)在艺术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巧妙的用有趣的古代故事攻击现实。此外,丰子恺(1898-1975)、林默涵(1909-)等多位作家也写了不少杂文。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在国统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茅盾的《白杨礼赞》《山水谈》,巴金的《废园外》《灯与龙》都是名著,沈从文的《湘西随笔》是描写自然和人文状况的美文。

建国初期,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作家和业余作家,自觉地用散文唱出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面貌的赞歌。因为作者数量众多,反映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作品呈现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如巴金的热烈凝重,冰心的细腻温婉,金易的热情奔放,刘的激越宏亮,华山的幽默风格。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都是用真实质朴的感情描绘出新生活的绚烂色彩。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是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大内容相辅相成。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作品影响较大:刘的《战斗中的朝鲜》、金易的《祖国枣我的母亲》、的《和平博物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中间》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著名文章有刘清的《在皇甫村65438年至0955年》、秦兆阳的《王永怀》、沙汀的《卢家秀》、金易的《去佛子岭》、华山的《童话时代》、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的《毛主席笑看黄河》、杨朔的《石油》。

形式多样也是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收获之一。游记、小品、随笔、杂文在新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许多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游记有贺敬之的《回到延安枣妈妈的怀抱》、季芳的《唱歌吹笛》、杨朔的《香山红叶》、毕叶的《天山风光》、叶圣陶的《游三湖》、茅盾的《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的《欧洲游记》等。散文《小牛》与子涵的《两姐妹》是什么?散文集有茅盾的《剥假面强盗的脸》、八满的《况钟的笔》、任辉的《废名之疑》、马铁丁的《杂谈》。

虽然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收获颇丰,但从整个文学领域来看,散文受到的关注却不及其他文学体裁,尤其是杂文。此外,有时由于畸形政治生活的影响,整个文艺界普遍不敢大胆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散文创作也不例外。

1957之后,散文创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期,名篇佳作不断涌现。老作家叶圣陶发表《金华两洞》,是继三湖之后又一部引人注目的游记。冰心对樱花的赞美和巴金从镰仓时代带回来的照片,是对国际主义者友谊的两次赞美。吴伯箫的《歌》和《记住一个纺车》是对延安艰苦岁月的回忆。季芳的《海浪间》记录了历史的危急时刻,伟人毛泽东的从容风度;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充满了意义。毕叶的《雪道云》和《武当山记》,都是丛珊、溧水、陆云之间的深情厚画。陈残云的《珠江岸》和《沙田水秀》描述了珠江沿岸人们的变化。于敏的《西湖胜景》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把人们带入一个雾霭朦胧、诗意盎然的景观。严伯赞的《游古内蒙》丰富了游记散文,具有丰富的史家文化底蕴。沈从文的《新湖南行》一如既往地焕发着新生活的新气象。韩的《序曲》和许的《雕塑家的传说》都是描写人物的散文佳作。此外,子涵的《黄山笔记》、严阵的《牡丹园笔记》、穆峰的《澜沧江激流》、宗璞的《西湖》、峻青的《秋色诗》、李若冰的《祁连雪记》等都是游记和抒情散文中的佳作。

这一时期,散文园地进入了成熟的收获期,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以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更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已经成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杨朔的散文清新优美,犹如清风抚柳,婉转动人。刘的散文如火山爆发般奔放、炽烈,秦牧的散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一如既往地朴实无华。其他散文家也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如毕叶之美、陈残云之轻美、邓拓之深刻尖锐、吴伯箫之质朴真诚、曹靖华之质朴淳朴、峻青之高远博大、李若冰之豪放冷峻、陶铸之率直险峻、子涵之温柔细腻、宗璞之典雅秀丽...家家都把写散文的真功夫展现出来了。

文化大革命,文化被摧残。没有文化,就没有散文。

文革结束后,天空布满乌云,人们被压抑的情绪倾泻而出。在散文创作领域,最先走到一起的是一首悼亡歌。这首歌以其高亢的旋律,悲壮的色彩,朴实的风格,发展了一代人的写作风格。

回忆、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有《临江楼的故事》、毛岸青、邵华的《我爱韶山红杜鹃》、刘的《渭太行》、袁鹰的《费》、的《泼水节的回忆》、的《横渡长江》、薛明的《向党和人民报告》、等。被迫害致死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民族精英的优秀作品有:丁宁纪念杨朔的《游燕魂》、黄宗英纪念上官云珠的《星》、金山悼念戏剧家孙维世的《不恨以血付秋风》、丁一兰的《邓拓的回忆》、黄梅的《何其芳的回忆》、巴金的《萧珊的回忆》、楼世一的《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为人们所熟悉和敬仰,他们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仅感人,而且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新时期的散文,像一只宣告春天到来的燕子,首先随着时代的气息,灵巧地飞入人们的心里。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沸腾的生活首先体现在散文中。此外,回顾个人经历和感受、揭示人生哲理等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散文,也重新绽放笑容,大放异彩。优秀作品有丁玲的《牛棚速写》,叙述了丈夫在牛棚里的生活;2《水仙》,回忆了女教授的高尚品德;3张抗抗的《地下森林之思》;4华冠、丁宁的《志在必得》;5《竹与仙花》等。

游记散文越来越兴盛,大多继承了古典散文中寄情于风景的传统方式,将感情寄托在一山一水之中。其中以国际题材为主的作品独具特色,如丁玲的《我看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旅》、王蒙的《德美之旅》、的《斜塔下》、刘的《清澈的塞纳河》、的《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