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哪些历史渊源?
剪纸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装饰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因其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效果明显、适应性广、风格多样、形象生动而广受欢迎。因为它最适合农村妇女的休闲生产,既可以作为实用对象,又可以美化她们的生活。
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剪纸不仅表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了民族深层的社会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造型特征尤其值得研究。
作为中国原始哲学的体现,民间剪纸具有综合性、美化性和吉祥性的特点。同时,民间剪纸以自己特定的表达语言,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并使用了以图像作为图像标记的艺术手法,进而创造出了雕刻在各种材料上的、透明的艺术语言。这体现在许多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和汉画像石上,以及古代艺术家对这种艺术手法应用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其造型方法和外在特征有着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充分显示了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延续关系。
“韩非抱着婴儿在窗前玩耍,熟练地剪着桐叶照在窗纱上。”用薄片材料切割雕刻雕花,在没有纸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汉代的金银箔雕刻。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之后。中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就开始造纸。
至此,利用纸方便的切割和雕刻,在民间产生了符合民俗需要的剪纸艺术。但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公元386-581年)五幅带花剪纸。这些剪纸通过反复折叠的方式和彼此的形象,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非常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很少见。有皮雕花冠饰品和漏印图案为证。宋代出现了工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图案。另外,宋代流行皮影戏,也是用纸做的,称为“纸窗影”。目前在一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戏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类似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趋同。明清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有刺绣图案、扇面装饰、窗花等。,而且他们的风格都趋向于精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