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
19年底,病毒的特性被认为具有传染性、可过滤性、需要活体宿主,这意味着病毒只能在动物或植物体内生长。1906年,哈里森发明了淋巴液中组织生长的方法;随后在1913年,steinhardt、Lisley和Lambert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在豚鼠角膜组织中培养了痘苗病毒,突破了病毒需要在体内生长的限制。1928年,H . B . Maitland和M C Maitland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他们用母鸡肾的切碎悬液培养痘苗病毒。他们的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被广泛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
20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托瓦特(Frederick Towart)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并称之为噬菌体。接着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弗雷德·海勒(Fred Heller)描述了噬菌体的特性:将其加入充满细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细菌死亡留下的空斑。高浓度的病毒悬液会杀死培养基上的所有细菌,但通过精确稀释,可以产生可识别的空斑。溶液中的病毒数可以通过计算蚀斑数并乘以稀释倍数来获得。他们的工作揭开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序幕。
1931年,德国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和马克斯·诺尔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研究人员第一次获得了病毒形态的照片。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病毒学家Wendell meredith 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大部分由蛋白质组成,并获得了病毒晶体。随后,他成功地将病毒分离成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温德尔·斯坦利也因为他的发现获得了1946诺贝尔化学奖。烟草花叶病毒是第一个被结晶的病毒,因此它的结构细节可以通过X射线结晶学获得。该病毒的第一张X射线衍射照片是由bonnard和Franken于1941年拍摄的。从65438到0955,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通过分析病毒的衍射照片揭示了病毒的整体结构。同年,Rabe Williams和Collett发现分离纯化的烟草花叶病毒RNA和衣壳蛋白可以重新组装成感染性病毒,这也揭示了这种简单的机制很可能是病毒在其宿主细胞中的组装过程。
20世纪下半叶是病毒发现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都是在这几十年里发现的。1957年发现马动脉炎病毒和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一种鼠疫病毒);1963年,在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身上发现了乙肝病毒。1965,霍华德·马丁·特明发现并描述了第一个逆转录病毒;这种病毒将RNA逆转录成DNA的关键酶,逆转录酶由霍华德·特明和戴维·巴尔的摩在1970中独立鉴定。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和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Sinosi)首次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这种病毒现在被称为艾滋病毒。为此,他们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祖豪森(Harald Zulhausen)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者发现了可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