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香囊又称荷包,又称香囊、裳、臭。庆阳俗称做空或者玩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做紧身(紧身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称用布缝制,袋口可松可紧)的习俗。它的起始时间至今不明,据说形成于公元前2300多年。《黄帝内经》作者齐波曾拿着预防疫病、驱疫、禁蛇毒的药袋,开始熏蒸。由于齐波生于庆阳,该法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并不断流传。草药叫香草,所以药袋叫香囊或短缺。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囊的记载。庆阳现存最古老的香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2001庆阳市华池县,在整体搬迁发掘时,在宋代双石塔中发现一个香囊。据考证,这个香囊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但依然色泽鲜艳,花纹新颖,被称为“千岁香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囊。

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中有“虎将分”和“笔习之”的概念,秋兰认为是令人钦佩的。姜立、枳和秋兰都是草药。缝纫意味着连接。佩是,意思是香囊和佩戴。整句话的意思是带着裴頠,他充满了草药。由此可见,早在屈子生活的战国时期,香囊就是一种装饰品。《汉书·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未冠之男女(jρ).....都伴随着恶臭。闻是香囊,意思是汉代未成年男女佩戴香囊。

唐宋时期,香包逐渐成为仕女和美女的专用品。另一方面,男性官员开始穿钱包。有的官员上庭干脆把钱包放在庭服上。当然,那时候的荷包和香囊并不完全一样。香囊里装的主要是草药,而钱包里装的主要是毛巾和精美的东西。这与2003年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提袋型千岁香囊一致。

到了明清时期,庆阳香包非常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到了清朝,香囊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历史演变到现代,香囊多作为民间端午节的礼物,主要作用是祈求好运,避邪。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刺绣制度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的女孩子七八岁就学会了针线活。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香包的生产和刺绣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