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树栽培简史是怎样的?

中国是世界上果树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据陕西省Xi郊区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考证,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采集栗子、榛子等果树的果实作为食物。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诗经》(公元前1000年)一书中,也记载了原产于中国的桃、李、李、杏、榛、栗、枣等果树的栽培。可以断定,中国的水果生产已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的果树栽培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如《史记·货殖列传》写道:“秦汉栗树千株,安邑枣树千株,淮北荥阳、河间梨树千株,韩曙江陵桔树千株等。”,充分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枣、栗、梨、柑种植的盛况。唐宋以后,我国果树的种植规模扩大,品种更加丰富,记载更加详细。如公元1178年,宋代韩彦直撰写的《橘录》,首次将中国的橙子明确分为27种,其中8种橙子,14种橙子,5种橙子,并对橙子的嫁接、砧木选择、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进行了描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柑橘品种分类的科学著作。宋代全国荔枝69种,还着重描述了当时福州栽培荔枝的盛况:“福州植最多,延至元野,尤其是洪塘以西,一家拥有,至于万株”。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遗产。

中国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的另一个见证是,全国各地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树。比如山东莒县发现有30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福建莆田县有1200年树龄的荔枝树。山西、陕西有千年枣树。浙江、云南有几百年到几千年的老李树;四川省有300到400岁的柑橘树,等等。这些古老的果树已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对我国果树栽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中国的果树栽培历史悠久,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果树栽培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大量外国水果涌入中国,占领了中国的水果市场。据统计,每年从美国进口的苹果、橘子和葡萄干价值高达300万银。在洋水果的冲击下,中国的水果生产几乎濒临破产。到1949,全国水果总产量只有2400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果生产的发展。首先,组织领导全国各省区开展果树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果树生产发展规划。提出了“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正确方针,采取各种有效的经济技术措施,在丘陵、山地、沙荒地、盐碱地、滩涂上建立苹果、柑橘、葡萄等各具特色的果园,扩大果园面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水果购销政策的放开,果农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我国果树种植发展迅速。到1985,全国果园面积达到41044000亩,比1952翻了三倍。其中苹果园增加了27.2倍,柑橘园增加了14.5倍,葡萄园增加了9倍,梨园增加了2.1倍。产量方面,1985年全国水果总产量23278.8万吨,比1980年增长71.3%,年均增长11.4%,比1952年增长3.76倍。这不仅对繁荣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中国从水果进口国成为出口国,成为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