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重在总结复习资料!急用!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机械人口增长:即人口迁移。
2.人口转变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特征分布的成因、问题及对策
到处
出生率和死亡率在35%左右的原始社区的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工业化前);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和生活得不到保障,无法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
高生长阶段
(前工业化)首先,死亡率下降很快,出生率仍然很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供应和营养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给紧张。
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过渡模式
生长衰退阶段
工业化后期,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和新加坡),家庭愿意少养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有所发展。
工业化后的“三低”模式,大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负增长,死亡率略有上升);
除了增长阶段下降的社会原因外,还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年轻人晚婚和生育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和国防人员短缺有关。社会负担沉重,老人生活在困难和孤独中。
鼓励生育,
鼓励移民,
4.应用示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增长更快: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从1999开始,开始放缓:发达国家开始负增长,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5.特别提醒
a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的数量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的大小。
b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变化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d“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老年人口比例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补充:
人口增长的转变方式平均预期寿命短,出生率高,儿童占总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比例低,是一种年轻的人口结构(多在发展中国家);在“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中,由于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儿童比例持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成为老年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在从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成年人的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儿童在人口中的比例略有下降,而成年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成为一种成年人口结构。
补充:
1.世界人口分布:横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90%的人口生活在那里,而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南半球。在北半球,人口大多集中在北纬20°至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也倾向于集中在沿海地区。人口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大量集中在低洼处,高海拔处人口相对稀疏。
2.目前,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量顺序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全球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南极洲。
1.2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迁移到一定距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转移:从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边界
时间限制:永久或长期。
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示例-国际人口迁移
在发现新大陆之前,人们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从发现新大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主流移民
方向: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和新世界(北美、拉丁美洲和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的疆域,怀揣赚钱梦想的移民自愿搬迁,被贩卖的奴隶被迫搬迁。
C.二战以来的主流移民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达地区(欧洲、北美和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移民区变为净移民区;拉丁美洲从一个净移民区变成了一个净移民区;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最大的移民地区。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出地的拉力和区域联系方式促成了人口迁移。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开发引起的移民等。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国家政策和政治迫害)
比如1972年,乌干达亚洲人被独裁者驱赶到英国,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巴勒斯坦战争的难民。
C.社会和文化原因(包括宗教、国籍、种族、学校教育)
如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1947,15万印度分治的穆斯林从印度移居到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比如美国老年人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导致的迁移
e其他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亲戚朋友、年龄)
比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有迁徙的动力。
4.特别提醒:
a几百年来移民建立的最大国家:美国。
b .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常见空间形式: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
c中东地区外籍劳工集中的原因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由于石油收入大量增加,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
典型例子
1.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
特征最大值和最佳值
计算基础?自然资源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科技、文化、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开放程度,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对性是不断变化的,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相对地确定一个范围的值是可能的。
特别提醒
a中国最大的人口大约是6543.8+06亿人。
b中国合理的人口容量是8-9亿,应该是7亿。
c世界最大人口约6543.8+00亿人。
世界的合理人口大约是60亿。
2.1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同一类型的用地需求往往相同,导致其空间集聚。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有其他功能。职能领域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的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的规则组合,并因各种原因而不断变化。(指构成城市的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组合)
2.特征
功能区的面积、位置和特征
中央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口早晚流动,昼夜人口变化很大。
小商圈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最大的住宅区
最常见的地价适中,而且环境干净,有高级和低级住宅区之分,而且是向后分布的。
工业区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专业化程度高,沿主要交通干线聚集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由于降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远离城市中心。
3.形成原因
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北京故宫早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在是文化旅游区)。
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的回民社区)
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经济区位(交通的可达性和与市中心的距离)决定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支付租金能力的功能区将进驻这一区域。
租金支付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租金支付能力衰减率: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这一理论中有一些特例,如服装业、印刷业、高科技产业等,由于占地少、污染低、支付租金能力强,可以设在城市中。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异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代表一个城市的大小。
一般来说,城市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小城镇: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异。
中等城市:外围形成居民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功能区种类繁多,分化明显。
根据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市分为四个等级:
人口超过400万的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1-400万;
大城市——人口50万-654.38+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
小城市-人口低于20万
2、城市中心论:
A.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区域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嵌套的城市体系。
b .同级中心的服务区域为互不重叠、无间隙的六边形。
c一般来说,城市越大,级别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级别高,类型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距离越远。但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大小与其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也很强。
特别提醒:
市中心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逐渐降低,然后在道路交叉口增加,形成地租第二高的中心,然后继续下降。
2.2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
A.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
B.人口:集中在城市。
C.区域:农业用地开发为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征
A.快速城市化进程
B.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于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反城市化的原因是:①中心区人口过多、土地短缺、地价高、环境恶化;(2)汽车、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工业化水平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特大城市发展迅速。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比发达国家多。
有一个巨大的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纽约)的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
英格兰南部城市带(伦敦)
西欧城市带(巴黎)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海)
问题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环境问题: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交通问题:拥堵,汽车尾气。
社会问题:就业、公共安全、贫困
住房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简陋;发达的中国内城的衰落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特别提醒: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问题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概念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和风俗习惯。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的原因
建设
建设
结
苟中国
建筑墙是主要景观,有城墙、院落、房屋、寺庙。园林讲究含蓄,明而不露,引而不表,忌直求乐,忌宽而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非常内向封闭。
美利坚合众国
建筑里的墙很少;园林强调统一、平衡和对称,坦率和开放,并以讲述西方文化的全部故事而闻名。
C.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建筑表现的原因
建设
建设
风
葛中国建筑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堂、亭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古老的东方建筑凸显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地位;四合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仪。
西方建筑中豪华的宫殿、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的建筑景观。花园、住宅、树篱、草地是典型的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了欧洲的城市建筑,显示了宗教影响的主导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了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3.1农业区位因素和区域类型
问题1: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变化缓慢,相对稳定)
A.气候-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光、热和降水影响。
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
b地形——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如:山区垂直(立体)农业
C.土壤——包括肥力、酸度和碱度
如: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山东的花生。
D.水源-灌溉
如: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与江南接壤)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迅速,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A.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城市郊区的农副产品基地(奶牛、花卉、蔬菜)。
改革开放后,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农业经历了“稻田—蔗田—鱼塘—花棚”的变化
B.运输-高运费产品或易腐产品。
例如,园艺和乳品业需要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
注:现代运输和冷藏保险技术降低了易腐食品接近市场的必然性。一般运输距离越远、体积越大,单位运费越低,这样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类型才能远离市场。
B.政策——政府采取补贴等形式。
例如,德国补贴农民推广向日葵种植以增加食用油产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向日葵种植面积。
C.科学技术——可以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扩大农业区位范围。
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使成本降低,意味着农民支付运费的能力提高,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对农业选址的影响降低。
问题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1,原始农业(3种)
游牧业、迁徙农业和最初定居的农业。
注:迁徙农业不使用畜力和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没有固定的农田。
2.传统农业(4种)
水稻农业、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农业
注:地中海农业靠近欧洲市场,蔬菜、水果和园艺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因此,在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经被专业化的商品农业(水果、蔬菜和园艺)所取代。
b .传统旱作粮食农业与迁徙农业的区别在于其耕地是连续耕种的。
3.现代农业(6种)
种植业、现代旱作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业、牧场畜牧业。
注:澳大利亚绵阳小麦带分布图(P54)
问题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土壤盐碱化(由于漫灌和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将水中的矿物质留在土壤表面,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
2、荒漠化(由于植被破坏、农业用水过渡、湿地破坏、过度耕种、过度放牧)
3.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农药)
3.2工业区位→参考课本?
问题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1,原材料定点类型
原因:原材料不方便长途运输或者运输原材料成本高。
例如: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糖厂。
2.面向市场
原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例子:啤酒厂、汽水厂、印刷厂、家具厂、石化加工厂、棉花厂、汽车厂、面粉厂等。
3、动态指点型
原因: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例子:有色金属冶金(铝冶炼),化学工业。
4、廉价劳动力点式
原因:需要大量劳动力。
例如:服装、包装、制伞、制鞋和电子组装。
5.面向技术
原因:技术要求高。
例如: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生物技术。
问题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材料和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条件对工业很有吸引力。
作为工业场所,信息通信网络的可达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逐渐增加。
比如钢铁厂选址有三个变化:20世纪初靠近煤炭,技术改进,煤炭需求减少,二战后靠近铁矿石,技术改进,运输成本降低,靠近海港。
问题2: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1,概念
一些工厂通常被称为封闭空间内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形成的区域称为产业区。
2.工业区形成的原因——工业联系
* * *使用基础设施(交通、劳动力、资源、能源);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或零部件的装配关系。
3.工业区的发展
工业场地:几个工厂,最小的。
工业区:城市中的大型工业区。比如中关村。
工业中心: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北京、沈阳、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和Xi。
工业区:几个工业城市连在一起。如沪宁杭、辽中南、京津唐、珠三角工业区。
并非所有的工业区都可以发展成工业中心或工业区。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由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与许多产业和服务业相匹配,往往能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产业区域。于是有了“钢城”而不是“糖果城”
问题3: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工业区的条件,工业部门发展的特点
西欧工业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钢铁、机械、石化等重工业发达;电子、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工业化较早,高度发达。
北美的工业区高度发达,微电子百分比很高。
俄乌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中日工业区进口原材料和燃料,出口产品。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传统工业区高科技新兴工业区
代表地区: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硅谷、中关村、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工业部门: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学电子,航空,生物技术。
发展基础煤矿和铁矿研究机构和大学。
区位条件:煤、铁、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人才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以生产规模的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产业分布高度集中,规模较小。
发展趋势面临资源消耗大、车流量大、污染重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增长速度很快,产品更新快,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问题4: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区域联系
问题1:区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目前,各种区域联系方式正朝着网络化、快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交通(多、快、好、便宜)
2.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3.商业贸易-采购、储存、运输和营销
问题2:区域联系的重要性和影响(以交通为例)
它影响着自然和人类的方方面面,以下面两个方面为例。
1,对结算形式的影响
A.由于水道的兴起,它沿着河流地带发展。
B.铁路和公路使居民点沿着交通轴线发展。
C.综合交通使城市向多个方向发展。
D.城市从内聚状向放射状演变,卫星城或新城向外围分散。
2.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点”:各种聚集人流、物流的“节点”,各种交通线路编制成“网络”。
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网点密度更高。
市区商业区的衰落,城外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内城人口压力,环境恶化,地价高,外城环境优美;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汽车的普及。
3.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地区和销售地区
便利的交通条件
4.1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参考课本?
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罪犯的成因及危害对策
全球变暖CO2①人为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②自然原因:处于间冰期,温度比较高。①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淹没和土壤盐碱化。
②暴雨洪水增多,异常气候提高能源利用率;
寻找替代能源;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排放。
破坏臭氧层的CFC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产品含有CFC化合物:①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②焚烧动植物,影响其生长。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寻找替代物质;
国际合作减少排放
酸雨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燃烧煤、石油等燃料(不含天然气)时,产生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破坏森林;
湖泊酸化,鱼虾死亡;土壤酸化和作物减产;腐蚀性建筑;提高能源效率;
寻找替代能源;
回收废气制酸。
土壤侵蚀和植被破坏;
松土陡坡造林
荒漠化植被破坏;
为了植树造林,水资源枯竭了。
水资源保护
问题2:环境问题的分布
1.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中国长江以南(都是因为工业和人口密度高)。
2.中国南方酸雨灾害比北方严重的原因是南方雨水多;南方的土壤是酸性的;南方的丘陵地形不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思想演变
问题2:可持续思维
1.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原则: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可持续性、* * *同性。
3.内涵:社会可持续性(目的);经济可持续性(条件);生态可持续性(基本)
3.对策:改变观念(资源、发展、环境、消费和伦理),调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