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和《晨钟暮鼓——少年康熙》两本书哪个版本更好?
《少年皇帝》描写了清朝顺治元年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以及与满清贵族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同时,它也描述了顺治皇帝福临和皇妃吴蕴珠之间的情感爱情故事。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之一是对人物的描写,文学的本意是人学。因此,作者在塑造少年皇帝的过程中,始终以少年皇帝顺治皇帝福临为创作中心。书中所有的人物、情节、线索都围绕着他,都是为他写的;正是通过他的命运,他的斗争和成功或失败,他试图反映他的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因此,作者在这部700页的小说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试图描述满汉交界的皇帝福临。作者的手法是成功的,他尽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这个人物的形象。既写皇帝的威严,又写人性;既写政治斗争,又写情如火;不仅写外貌,声音,笑容,还要写内心世界;既描写了庄皇后、董鄂妃、康妃、安、简亲王、、满清大臣、文人、平民眼中的顺治皇帝,又描写了顺治皇帝在与各种人物交往时的不同表现,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人格的方方面面,因此有两对重要的矛盾构成了的人格特征:自尊与自卑;任性又脆弱。福临的多重性格使他既决心谋求治国,又雄心勃勃。但这位暴戾、自尊、喜怒无常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一个聪明、好学、温柔、热情的年轻人。而作者又是如何在创作中实现这种矛盾的自然和谐统一的呢?就拿金陵事件这一段来说吧:入关前,满族社会正在经历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转变,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入关后,他们实际上是想统治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经济发达、文化深厚、人口众多的汉族,这对满族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就是顺治皇帝自卑心理的由来。但自卑一直被征服者的傲慢和皇帝的威严所压制。在福临的心目中,这只是下意识的,他永远不会承认,甚至不会去想它。郑成功围攻金陵的消息传到的时候,正值后官借“食利”事件陷害吴蕴珠,使福临处于心理失衡状态。此外,长久以来的潜意识突然触发,平日喜怒无常的福临突然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自卑心理暴露无遗,于是吓得跑向母亲大喊大叫,试图逃离专员。庄太后的责骂极大地伤害了福临极其敏感的自尊心,激起了他的狂怒,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顾一切地动用亲征。他想挽回面子,用亲征的英雄形象洗去“懦夫”的耻辱。此后各种分裂皇位,威胁奶妈,不听任何人劝告的过激任性表现,都是对被母亲骂的自尊心的回应。福临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逃跑和亲征是不对的,但他不会借机下台,直到威望和地位足够高的汤若望出面劝阻。又一波动乱之后,康非没有逃到辽东劝谏,但也暴露了福临的缺点。他勃然大怒,粗暴地要求拿刀砍康妃,导致了简亲王的政变。虽然政变被粉碎,但福临感到自己的抱负幻灭,身心极度虚弱,所以他想逃进一扇空门,寻求解脱。他让玉林和尚给他取法名,“一定要选最丑的字”,这就是此时的心理反应。终于,在病重的吴云珠面前,他的表白终于露出了内心的自卑和脆弱...这样写人物的思想逻辑和心理过程更合理,可以达到矛盾人物的有机统一,使福临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晨钟暮鼓-提醒
晨钟的本意是:佛家规矩,晚上在庙里打鼓,早上敲钟。这里的标题指的是:少年康熙与孝庄皇后,一部描写清朝初年第二代皇帝康熙重掌皇权,步入政坛的长篇历史小说。
七岁即位的康熙,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四辅大臣把持朝政,以恢复宗法制为借口,几乎完全推翻了顺治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措施。特别是鳌拜的专横跋扈,任人唯亲,杀害异己,觊觎王位,造成了政治混乱和民怨沸腾。康熙在祖母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勤奋学习,并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逐渐对侍郎的背信弃义及其傀儡地位不满,采取各种方式与鳌拜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康熙三年,鳌拜弑君的阴谋被揭露。年仅十六七岁的康熙一举擒获,彻底夺回皇权。
其实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阅读场所。冰月是最可爱最可敬的,博格的主人公是悲伤的...最感人的是《暮鼓晨钟》。当然,《天子》也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两部都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