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堂的历史与代表精神
据史料记载,1823年,沈成书的兄弟们在离祖籍三里地的“鸟巢状”土地上建起了这座房子。六年后,他们父亲的愿望实现了。
尹家塘门前,蒸水流过。衡保公路1938修建前,蒸水是连接宝卿和衡阳的主要水路。大房子刚建好的时候,沈成书就看中了眼前的这条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佘湖山,隔着辽阔的山脊守卫着庭院,形成了难得的好风水。
凭借便利的水路交通,沈家传统的运粮生意已经兴盛了数百年。姬神漕船沿洮水向东流向湘江,进入洞庭,北上湖北等地。
相传乾隆年间,宝卿大旱,蒸水几乎断绝。这个乡的一个粮商买了几十船米,陈春桥的馆前的蒸水口准备运往湖北。连续几个月,万里晴空,艳阳高照,蒸水干涸,天气却没有下雨的迹象。粮商们忧心忡忡,被同路人沈成书的祖父蓝田公看到了。
久旱让粮商几次想放弃这种贩运,但除了沈家之外,谁买得起几十船大米?蓝田公当然明白粮商的心思,只是他没有发现,也不想落个乘人之危的不义之名。
看到天气没有变化,不安分的粮商终于决定把几十船大米低价卖给蓝田公。
就在蓝田公与粮商签约收购全部大米的几天后,天气突然变了,下起了喜雨。蓝田公带领人连夜把搁浅的米船运到湖北,而湖北正好因为饥荒需要大量的大米。
一项意想不到的业务极大地促进了家族企业的发展。
蒸水的河运历史虽然早已结束,却一直默默陪伴着沈家。1876的“丙子大水”泄洪闸四尺五寸,1949的蒸水泄洪闸约七尺,房屋完好。
尹家堂建成后,为沈成书五兄弟居住。现在有70多户近300名姓沈的村民。沈成书的五个兄弟已经产生了900多个后代。他们除了一部分人生活在户外,其他人分散在县城附近的乡镇,还有一部分人去怀化、娄底、桂林、台湾省为官经商。
“清朝道光三年,还不是七月十四的时候,沈成书盖了房子,所以记得这个。声明。”
“清道光三年,还没到七月十四,沈成书的兄弟们盖了新房子,一个四进六横。愿后人源远流长。旁白。”
在尹家塘的南前墙上,村民带领记者找到了两块刻有字迹的青砖。这是建设者沈成书给后人的巧妙寄语,用词清晰,笔触深刻,令人惊讶,令人肃然起敬。
尹家堂主体完工后,主人在右侧建了几个店铺,左侧建了一个书房。它已被洪水摧毁或摧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飞檐上有两个英文时钟,寓意着两者之间业务的开通和交流。190年前,沈氏兄弟游遍全国,描绘西方饰品,对西方文明情有独钟。东西方文化以如此和谐的方式呈现。少商鼻祖的开阔视野,为络绎不绝的少商注入了新鲜的基因。东西走向的邵水支流通江,突破东西走向的惯例,暗示邵商“逆流而上”,敢为人先!
尹家堂的主人沈成书是兄弟。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勉强维持生计。穷则改之。自从你涉足米业,凭着诚信和精明,短短几年就稳步成为湘中南第一米商。记者惊叹,尹家塘老宅注定成为少商的精神图腾,主人无形中被打上了民营经济鼻祖的烙印。“标本”的意义显而易见。
尹家堂从古至今都没有产生过一个非常突出的政治人物。从沈成书的祖辈,到今天行走在祖国各地的沈氏后人,都在追随“少商”“湘商”的庞大队伍。他们正以“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财富,续写着邵东民营经济的历史。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批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批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东县杨桥镇阿清王朝古建筑尹家堂名列其中,填补了邵东县全国保护单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