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特点
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从未断绝。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说法。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是近20年来中国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领域。
在老师的启发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我从80年代初开始从东北历史地理研究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向中华民族整体研究过渡。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我做了更多的努力。尹法禄教授让我写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形成。1987开始发表关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和起源以及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多区域发展、汇聚和辐射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灵感来自苏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理论。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梳理中国旧新石器文化的初步成果,也提出了中华民族结构多元聚合的观点。不久后,费孝通教授给我打电话,说他看了我写的《中华民族的意义与起源》一文,指出中华民族作为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该是多元一体。此后,他发表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论文。我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版,出版了个人的《中华民族初步研究文集》。自从我的中华民族研究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上的老师和朋友们都给了我各种支持,特别是费老和苏老,他们都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他们一再鼓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和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是非常支持和鼓励的,让我在学术基础不深,研究条件有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还招收了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希望能逐步总结自己的研究,所以就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
总之,在过去20年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文明及其早期发展的文章,其要点包括: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明显的多源性和许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第三,中国农业从起源时期就有南北之别。近10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南北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与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大致同步。
4.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萌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五千年到四千年前的千年,考古界称之为古文化古国,我称之为王朝之前的历史时期。在考古学上,大致相当于龙山文化向青铜时代的过渡。从社会发展来说,是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在文化发展上,是从无文字到有文字文明的过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方面,是从部落联盟向国家和民族形成的过渡;就中国的文献记载而言,是从黄帝到尧舜五帝再到夏商周的过渡。所以我说的王朝之前的古国时期,是一个王朝前夕文明之初国家雏形从萌芽到发展的漫长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时代。
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国文化趋同和融合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连续的、不间断的,这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古代文明的。但是,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是和谐的文化,所以它的内聚力和对外性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长久的生命力,也是中国民族结构形成的原因。
应该说,这些对中华民族起源和早期发展特点的认识,不仅是我个人的成果,也是多学科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除了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还有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成果。总的来说,对我影响较大的前辈有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还有顾颉刚先生、、孟、许先生。如果说我还有一些成绩的话,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时代在进步。第二,新中国的考古成就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有幸看到如此丰富的地下信息,眼界和悟性自然会提高。
此外,多年来学习历史地理和国史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使我在研究历史时始终注意与空间的关系,在考虑空间问题时兼顾历史时间顺序;民族历史的背景让我更加关注纵横时空网络中民族关系的变迁,从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探究到对中国的探讨。
我始终相信,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后人一定会超越前人,所以我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补充和发展,时刻准备着更新自己的知识,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一个
关于中国人及其文化的起源,外国与本土的一元论和多元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争论。1过去由于当时政治背景和流行理论的限制,科学发现并不充分,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认识。例如,关于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的各种理论显然是由虚构和假设组成的。而且,从18世纪开始,法国人约瑟夫?德?从古泥开始(甚至更早的17世纪)到20世纪初安特生之前结束,西方国家所做的一切论证都是基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立场(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论和西亚古文明中心论)2考古学发展到今天,有些研究难免有失偏颇和浅薄。
目前,中国古人类学的资料相当丰富和系统。旧新石器时代(尤其是万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在中国遍地开花。这些系统而丰富的发现在文化性质和内涵上是明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证明。它们被用来与中国文献中描述的古代神话传说相互印证,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多元特征,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由多元向融合发展的特点。
人类起源于哪里?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古人类学领域仍在讨论中。中国的古人类学研究已有近80年的历史,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国均有发现,分布广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人类起源序列的主要环节没有缺失的一环。从体质特征方面看,早期智人阶段已经出现了向蒙古人种(黄种人)进化的萌芽;到了智人晚期阶段,以柳江人(发现于广西柳江市)和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洞穴)为代表,蒙古人种已经分为南北两部分。
中国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存不同于其他地方,北京人遗址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可以说,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存在是世界公认的,这得益于北京人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的遗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石器的制作和加工上。除了大的球形石核,其他石器一般都比较小,一般重510g左右,最小的也只有1g左右,但是数量很多,已经发现了2000多件!根据它们的形状,可以分为尖头工具、刮刀、雕刻器、圆锥体等。,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从这些旧石器工具的精细程度来看,在此之前,它们的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必须有足够的语言交流,才能保证技术的传授、模仿、改进和传承。在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一系列喇嘛猿的材料。综合考虑这些材料,有理由推断人类的起源应该是在四五百万年前,中国在人类起源区的范围之内。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及其相应的文化明显扩大了分布范围,特别是在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水流域。智人在很多晚期都有发现,其对应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地点在现在的行政区划内各省都有分布,黄土高原还是比较密集的。
从考古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南北的旧石器文化不仅有不同的风格和传统,而且有共同的特点。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不同区域类型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人类起源的问题还会进一步争论,但是人类起源只是非洲一个中心的理论在过去已经受到一系列新发现的质疑;最近,在中国山西屈原的百年猿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夏娃理论因为资料的限制无法成立,遗传证据的研究也远远没有解决人类起源是中心还是多中心的问题。当然,对人类起源的讨论不能局限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内,要站在全球、全人类的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事实上,中国人的起源是人类起源的一部分。另外,如果族群划分可行,中国人的起源也涉及到蒙古人的起源。虽然现在还很难确定中国是不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但是已知的材料已经证明中国是蒙古人的故乡。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这些人类化石,在从直立人到现代人的体型演变上,有着明显的连续性。
将化石材料与现代中国人体质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也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性。如吴汝康教授总结的,中国人有四个突出特点:(65,438+0)铲形门牙,中国人98%,白人和黑人之和只有5%;②印加骨,出现率也相当高;(3)平脸;(4)圆枕放在矮凳上。所以,中华民族,包括其主要的中国/汉族,总的来说,其古老的祖先应该来自于那些起源于中国并留在中国继续创造历史的人。
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
许多学者对中国一万年来的考古文化做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些概括和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从多个起源汇聚到一个的特点。
按照传统的历史观,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向边疆各地扩散,于是司马迁这个边疆民族就融合了春秋战国的理论。《五帝传》中有记载:因共工有罪享三苗苗苗,舜归帝,请共工于幽墓,成为北帝;让欢喜去崇山变成蛮子;移三苗三危以变西戎;留玉山变异国的历史观影响很大。直到近代,仍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历史学家总是从礼的角度来推测区域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把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这就是本土起源论中的一元论。
一元论的论点被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推翻。中华文明并没有从黄河中下游的单一源头向四面八方扩散,而是呈现出多个区域的不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