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须有一篇历史作文,随便什么题目。

历史必修课导论课的体会

我很期待高中新课改。

所以今年才开始思考新教材(教辅)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从2004年新课改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新课改的动态。

2007年,陕西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新课程改革。因为连续两年上高三,教的是老教材(教课),所以没有机会练习新教材的教法。

直到今年,我才有机会将我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

2007年新课改后,很多老师反映课时不够用。

原因是他们觉得要补充的东西太多了,我当时也觉得这个想法有问题。

因为我们以前教的是老教材,而老教材的编写属于通史体例,强调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叙述的完整性,所以接触新教材的老教师总是受到过去教材体例的影响,心里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放不下。

教学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生怕这个地方没提,那个地方漏了,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在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今年,我想了很久才上了新高中的第一堂课。最后我决定增加入门课的权重。我没有用一节课的时间,而是花了四到五节课给学生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新课改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和历史本身发展的原因),历史学家的新观点(如整体史观、近代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新教材。

经过几节课的实践,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

这种说话方式,让学生心里亮堂,不至于陷入迷茫。听了两节课,一个同学表达了“听你的话,不如学十年”的感受。

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入门课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课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初中教材的体例和历史分期;二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区别。

初中历史属于通史文体。根据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讲述从元谋人出现到鸦片战争1.7万年前的历史;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三节:中国近代史,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第四节:世界古代史,讲述了从两三百万年前非洲出现肯尼亚人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出现的历史;

第五节:世界近代史,讲述14、15世纪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

第六节:世界近代史,讲述十月革命以来的俄国历史。

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初中学习历史的印象来回答。

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对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只有一些感性认识,他们的叙述极无条理。几乎没有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条理地谈论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

这自然就进入了第二个问题。

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有哪些区别?

根据刘宗旭教授、黄安年教授的《世界近代史三十讲》,我指出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商品经济(在经济上)代替了自然经济;二是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政治上);第三,公民取代了臣民(人的解放)。

在讲这三个区别的时候,我举了一些例子来加深学生对这些区别的理解,力求简单生动。

第二课主要讲新课改的原因和目前史学界流行的三种历史观。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我讲了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变革的要求;第二,历史领域新观点的出现,为教材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或者说现实基础。

我在演讲中说,第一,要改变,第二,可以改变,所以改变了。

再说说社会变化。一般从很长一段时间就能看清楚。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有过两次里程碑式的转折,一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无可争议的;另一个是1992年的十四大,因为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际上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个是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中的“改革”就是改革我国生产关系中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中的“环节”。

正是因为这项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在超过德国经济之后,很快就会超过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当前,中国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包括经济本身、政治、文化等因素。

由于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融合,我们必须遵守和运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至于欧美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增强学习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要承担这个学习任务,所以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这个道理。

而他们理解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然这要靠教育,所以新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但是,如果历史学家仍然坚持以前的革命史观,我们新教材的编写就成问题了。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史学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史学成果层出不穷,史学思潮空前活跃,为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二个问题主要介绍三种流行的历史观:

第一种:整体历史观(global historical view)

第二种:现代化(现代化)历史观

政治上: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经济上: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或工业经济代替农业经济)。

文化上:多元化、科学化、大众化。

第三种:文明史观。

特点:1,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考察那些历史上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敏的标准是发展阶段。

4.在肯定人类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同时,主要揭示存在的问题。

5.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

6.以世界文明为背景,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探索中华文明的特点,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显然,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整体史观和现代史观的基本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