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币是谁发明的?
铜钱,俗称铜钱,是清末民初各省铸造的各类铜钱的总称。铜钱不同于历代的方孔铜钱。中间没有洞,仿照香港铜币。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租借地”的疯狂浪潮。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再次超越,大量白银外流,战争赔款沉重,清政府财政恐慌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出于掠夺目的对中国进行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于是,社会对金钱的需求与日俱增。铜币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西道御史陈号召“抄大小铜钱,以补钱荒”。1900年,广东首次成功铸造铜钱。铜币每枚重两元,成色为95%铜,4%铅白,1%锡。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个大字和“光宝”两个大字,周围为“百变一圈”字样。背面中央刻有龙纹,四周为英文“广东逸仙”字样。这是最早的铜币。1904,铜钱的外观略有变化:原来的“每百一圆”改为“每币十圆”;背面的英文单词“a仙女”也被改成了“十个单词”。新铜币精美华丽。因此,各省纷纷效仿。但各省铸造的光绪元宝铜钱,图上都有省名,文字和图案也有变化。此时“铜钱已铸十省,局之多,达二十局。”1905年,清政府为了统一铜钱,解决流弊,开始铸造“清铜钱”。有四种:当二十乘四钱,当十乘二钱,当五乘一钱,当二乘四分,颜色定为紫铜95,配白铅5。由于过度铸造之风,铜币日益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