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趋势

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基本背景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就是说,实现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主要动力。

社会矛盾的周期性变化,使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生存”的压力明显减弱,“发展”的压力充分凸显。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与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缺陷之间存在矛盾;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之间的矛盾;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总体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和公共治理的滞后。

新时期的改革进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阶段,改革面临诸多挑战。新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有关,利益关系深刻而复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通过全面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有专家表示,从金融改革可以看出,30年来每向前迈一步,涉及的人越多,覆盖面越广。改革推进到今天,几乎所有地区、所有企业都被纳入了财政范围。随着全覆盖的推进,近年来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些问题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有专家指出,需要非常明确今年中国改革的定位,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的一面旗帜。过去30年,重点是脱贫,未来,全面发展是旗帜。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新阶段的改革是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有专家指出,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应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在财税、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进行实质性变革。

第二,适应阶段性矛盾变化,全面推进改革。

以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有专家指出,在整个交通领域的改革中,铁路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相应的铁路建设也滞后。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哪种交通方式率先改革,发展就快。改革滞后的背后还是垄断,社会资金进不去,制约了发展。

高速公路改革比较早。短短十几年,高速公路框架体系已经建立。节假日火车票一票难求,全国有上百个卡脖子路段。更好的铁路建设,关键是打破部门垄断,引入社会资金。现在,该系统陷入了建设的瓶颈。我们可以考虑把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垄断行业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铁路建设更快。

加快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一些专家指出,当前高通胀率和投资过热的根源是金融。现在财政富裕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目标提出来了,但支出责任至少在各级政府之间是模糊同构的。关注民生,把金融体制改革提上更加紧迫的日程。有专家说,过去我们过于强调金融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对金融促进社会建设和人类发展重视不够。

有专家认为,金融改革应从分级金融走向区域金融,建立区域金融机制。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每一级财政都有自己的财力。在强调财政水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都要找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环境生态被破坏,经济发展方式无法转变。如果你找不到钱,你会从其他地方收集。越穷的地方,就越不合理。

目前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与分级财政密切相关。建立区域财政意味着上级政府要负责区域财政的平衡,包括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

有专家指出,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步推进。目前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比如,有的人认为医改是缺钱,有的人认为需要有好的机制和制度来投入资金。具体的方案设计,包括资金保障机制,也涉及到政府间资金机制的完善。这些在操作上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以局部突破来重新建立整体的制度框架。

有专家指出,要抓紧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改革。今年宏观调控的任务是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化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目前银行贷款仅占投资资金的18%至19%。收紧银行贷款有利于限制投资扩张,但效果不会很大。投资资金70%来自自筹,最大部分是企业利润。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把企业新增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可以让全国人民作为全民所有制者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在现行体制下,产权结构以公有产权为主。目前,对公共财产权利的保护还不够。一些人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产权在短时间内暴富,公共产权收益流失非常严重。

深化和扩大农村综合改革。有专家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综合改革城乡。第一,户籍制度仍然是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尽快解决;第二,用人制度。在保护农民工权益上做文章是不够的,城乡体制改革要加快;第三,综合配套改革还有金融体系。仅仅调整县乡财政体制是不够的,还要支持农村改革本身。

有专家指出,必须释放农村的生产要素。目前放开劳动力、土地、金融还不够,在多予少取、放开三大政策上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有专家指出,全国人大去年7月1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这是农村改革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件。合作社法规定了产权结构和运作方式,区分了现在的专业合作社和改革开放前的合作社。改革前合作社的特点是平均主义,现在鼓励农民在流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进来。如果农民不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他们就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有专家指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不能总是强调政府对物价的干预,而是要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专家指出,目前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如何改革政策性银行应提上日程,应推出企业家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并以资本市场为重点发展直接融资。中央政府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适应当时金融体制改革任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