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镇景点
谷底有三条瀑布,山川如一卷长纱脱落。春天,满山黄花,金黄四溢;秋天,霜打枫叶,都红了。红谷山历史悠久,古迹辉煌。
北齐时,文宣帝高阳建红谷寺,许多僧人四处游历,悬壶济世。北齐金灯寺石窟,建在一处白云神秘的悬崖上。五代山水画家郝静和他的弟子关泉在这里买了几亩地,耕田为食,沐浴山光,成为山水画大师:明代知县谢思聪在这里开渠引水,开创了林州最早的水利工程——谢公渠。它仍然存在(在2008年)。
北魏莫岩塔、千佛洞石窟、金灯寺石窟;唐代的砖塔;明代谢管;清代新陈代谢的寺庙和各个朝代的碑刻等重要文物,包括5处省级文物和2处市级文物,是游客休息和旅游的好去处。
红谷周围,十二座秀峰高耸入云,碧音溪、三叠瀑布、于越大桥、吴淞亭、朝云亭点缀在峰峦峡谷之间。明代知县谢思聪曾开渠引水,惠及40村,村民敬重之,称之为谢渠,并设立谢恩祠和若干纪念馆。红谷寺,建于北齐,有唐代砖塔。沿红谷寺北行方向攀登,即可到达著名的金灯寺。所谓红谷金灯,就是指这个地方,北有悬崖,南有山谷,极为有趣,世所罕见。红谷山群峰环环相连,深涧幽谷深不可测。沟渠与墙壁相连,瀑布落三层绝壁,气势磅礴。
五代著名画家郝静隐居于此,沐浴山光,耕田饮食,自号洪谷子。他以红谷风光为题材,画出了《桃园》、《太行红谷图》等名作,并与弟子管同一起,以笔墨法创立了北方全景山水画派,为唐宋山水画之冠。红谷山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的砖塔,北宋的千佛洞石窟和金灯寺石窟,大元禅师的摩崖佛塔,以及三座支持佛龛和碑文的造像。红谷山是吕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这里山峦叠嶂,群峰高耸,水清林茂,景色优美。红谷山沟口为洪积混合物,外观为“冰川泥砾”,成因各异。红谷山发展历史悠久,古迹辉煌。省市级文物9处,分别是郝静隐居处、红谷寺、灵鹫寺遗址、唐塔、大元禅师摩崖石塔、千佛洞、吴淞亭遗址、三真造像、谢公寺等。,被称为“文物宝库”。景区内有郝静画院素描基地和室外训练场。主要自然景点有:三级瀑布、甘露泉、黄龙湖、鹦鹉峰、擎天柱、龙须寨、蘑菇石、双龟望日等。岱顶山,又名盛达山,位于林州市河间镇三阳村北部。山顶上有一座古建筑群。相传为北宋东岳泰山岱顶一道士所创,故民间称此山为岱顶山。
李德成的《林州寺大观》中有这样的记载;具体创作日期不详,明清石刻较多。岱顶山是林州九大宗教名山之一。
岱顶山是一座古建筑群。相传戴顶山,东岳泰山道士,创建于北宋政治时期。因此在民间俗称代顶山,明清碑刻较多。半山腰有王越庙,庙内有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七位名医的塑像。山下有一座孝庙,是晋代林州进士康堂的香院。始建于元二年(1322),至今已重建680多年。三阳村位于这三座古庙的南面(阳),故名三阳村交汇处位于河间镇西部的上庄村西南。它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的交汇处。虹影汇流更名为尤村虹影总干渠,灌溉河东、元康、东窑等7个镇654.38+06万亩耕地。虹影汇流以南是虹影汇流一级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总功率2500千瓦。右上方是虹影汇流二级电站,利用英雄渠水发电,水头18米。河间公社1966虹影合流工程于4月建成。
英雄渠修建于1958,起于上咀村西至虹影汇流处,全长11.4 km,设计流量8立方米每秒。第一条支渠沿太行山脚下向北,止于黄骅,长20公里。第二支渠沿白云山北麓向东北延伸,止于衡水,长35公里。第三支干渠沿白云山南麓向东,止于东窑,全长105公里。
第四条运河沿太行山脚下向南,绕过翠屏山,止于关捷,全长40公里。1966年4月,总干渠建成通水。到达黄骅后,它实际上与英雄运河汇合,作为英雄运河的第一支流,在虹影与英雄运河的主航道汇合。这个项目看似简单,但技术性很强。两渠交汇时,既要顺利交汇,又要保证英雄渠10 m3/s的水不倒灌红旗渠。宫上水库位于河间镇上口村,从西河取水,总库容31.8万立方米,蓄水量1.4万立方米。第二座水库主要弥补灌溉季节张卓来水的不足,红旗渠系已建成43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0 ~ 10万立方米。库容65438+万立方米以下的坑塘343个,总库容850万立方米。
灌区有干渠10条,长度304.lkm;有支渠51条,长524.2km;沟渠290条,长697.3km;有42,865,438+0条农业运河,长2488km。利用落差建设小型电站50座,装机70台,总装机容量13530kw,年均发电量约3200万千瓦时。形成了综合利用的大型灌区,对林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市粮食亩产量从1965年的165公斤提高到1979年的417.5公斤,比15年提高了2.5倍。山区吃水困难得到解决,地下水位也提高了1 ~ 2m,适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