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为什么大金川抵抗了几百年不投降?
这是喜出望外的乾隆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当即决定出兵进攻,历史却在此时开了乾隆一个大玩笑。满清官员一致认为兵力很少,理由出奇的一致:金川地处川西北腹地,道路崎岖,山野茂密,纯属鸡肋。但乾隆皇帝高瞻远瞩,执意攻打大金川。
公元1747年,三万清兵分两路进军大金川。到1749,大金川投降,金川之战告一段落。
然而几年后,公元1765年左右,金川局势开始严重失控。这时,不是大金川进攻小金川,而是两个金川开始穿一条裤子,联合起来进攻周围其他十几个土司领地。
喜出望外的乾隆皇帝得知报告后,没有过多废话,只说了一个字“打”!1766年,乾隆任命阿勒泰总督负责前线战事,联合九个地方土司攻打金川。由于大金川地区气候恶劣,山势陡峭,往往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供行走。但在险要的关隘和悬崖上,有许多碉堡、碉楼和石墙,到处都设置了枪炮。清军的每一步都是伤亡惨重。最后,经过一系列极其艰苦的战斗,在1776年,金川、金川被彻底平定,建立县治。清政府直接任命官员管理这一地区,废除了流传数百年的土司世袭制。
从1747到1776,大金川最终被平定,历时28年,虽胜。但是,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在这场战争中,乾隆时期的名将几乎都参战了。在不到500里的金川,出动65438+万军队,投入后勤近60万人,耗费白银7000万两,阵亡将士20多万人,直接阵亡中高级军事将领150多名。因此战争受到不利影响,多达四人被斩首。经过这场战争,清朝元气大伤,后世很多学者专家也经常拿这场战争攻击甘龙,认为金川之战是愚蠢的战争,浪费国力,甘龙为了面子而伤害理子。
但是,我认为金川之战不是愚蠢之战,而是明智之战。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西南川藏之后动乱的种子,为后来的统治者成功治理川藏奠定了百年大计。毫不夸张地说,甲午战争时期,如果没有稳定的西南川藏地区,为国民政府反攻日本预留工业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和武器支持,甲午战争会更加艰难。
为什么金川这么微小的地方,胜利的意义却这么大?我想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个疑问,听听我的分析:
如上所述,金川地处咽喉。当时是从四川入藏的必经之地,当地少数民族都杂居在一起,汉族几乎为零。世袭的大土司制度在当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远离中央都城。可谓天高皇帝远,我的地盘我做主。这种观念在世袭土司中根深蒂固。如果让金川和金川联合起来,吞并周边的小土司地盘,肯定会在当地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如果他们再和西藏独立势力勾结,而当时川藏交通极其不便,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西南,他们再和云贵的少数民族势力联系,后果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清朝的接班人都是资质一般,各国列强已经开始插手中国内政。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无暇解决偏远的川藏事务。
结果很可能是这个新兴的少数政权,在列强的支持和干预下,最终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权。不过还好,我们凯旋的乾隆皇帝坚持进攻了28年,终于扑灭了一场可能危害中国的邪火,没有把金川土司变成金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