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被掠夺的历史文化艺术瑰宝?

说到掠夺,不得不说八国联军之前不是入侵,都是内忧外患。

日前,中国书店出版集团出版了由宫廷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项斯撰写的专著《宫外流失国宝秘籍》。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故宫博物院外流失国宝最权威的研究和考证,是故宫博物院三年前向斯里兰卡申报的研究课题。项斯已经在紫禁城工作了24年。

大量绝密的国宝档案被破译,书中详细披露了约30万件宫中国宝流失的真实内幕。

日前,项斯在故宫博物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2000年冬天,北京下大雪,天气异常寒冷。项斯和他的同事们去故宫的华英殿整理宫中的旧书。在查看藏文《甘珠尔经》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几个藏文《甘珠尔经》夹子和装订护经的五颜六色的挂毯被整齐地剪成几段,护经上镶嵌的镀金佛光和七颗珍珠不见了!

第一次损失

永乐大典的原作是个谜。

“每个人都很难过。我不知道如何解释目前的情况。宫里的宝物怎么会被偷呢?”

“后来,我仔细阅读了相关档案,仔细梳理了整个故事。原来,50多年前就发生过这样惊人的一幕。这是八国联盟做的。据有关档案记载,甘珠尔经18箱用锦缎切割,侵入者盗走了经卫的镀金佛光和七颗珍珠。”

之后,项斯希望结合自己在故宫20多年的研究发现,写一本关于宫廷书籍流失的书,让人们了解这些国宝和珍本书籍在宫中流失的情况。三年后,他向故宫博物院申请了这个研究课题。

“我对清代珍宝在宫外的流传做了系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次丢失的国宝和宫廷机密主要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丢失。”

项斯说:“明代《永乐大典》的修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文化事件。”据相关史料记载,约有3000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共22000余卷。编纂完成后,明成祖非常满意,亲自作序并命名。

然而,自《永乐大典》问世以来,直到明末,原《永乐大典》的下落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个谜。有专家认为,永乐大典早在明末就已经死亡。有人说是毁于大火,有人说是随陵墓陪葬,还有人干脆认为是下落不明。推测大概是明朝灭亡时毁于战火。

此外,清朝末年,皇宫秘阁中的书籍管理松散,一些无良儒官贪得无厌,想尽办法窃取秘书《永乐大典》。据晚清史书记载,翰林院大臣文等人每天早晨进翰林院时,特意让随从们背上一个包袱,晚上离开时穿上棉袄,将秘阁中的永乐大典以同样的尺寸带回家中。后来一些无良儒官偷了之后发现没人过问,就开始公开叫卖。长期以来对皇宫秘密贪得无厌的外国人一直在四处打听永乐大典流出皇宫的消息,于是大量的永乐大典秘密流入外国人手中,被带出中国。

八国联军的第二次损失,抢走了无数文物。

咸丰1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圆明园,还抢走了朝廷收藏的大量《永乐大典》。40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存放在国子监的《永乐大典》遭遇了一场可怕的事故,几乎被毁。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书籍散落在各处。一些士兵认为这些书又大又结实,所以他们简单地把它们当砖头用,一些当经理,另一些当防御工事或人行道。

据相关记载,中国宫廷秘籍《永乐大典》在日本多达55卷,仅次于美国的45卷和英国的38卷。中国一直在尽一切努力获取这些丢失的宫廷机密。目前国内共有《永乐大典》226卷。

“皇宫流出的珍宝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其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物最严重的掠夺和破坏。”

1859年,英法共同研究对华作战方案,决定组建两国联合部队两万人远征队。在瓜分堆积如山的财宝时,英法联军总司令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来瓜分两军的所有战利品。然而行动开始后,一切都变了,很多珍贵的物品都不见了。

于是,红眼睛的官兵开始变得野蛮而疯狂,一波又一波的强盗涌入绿眼睛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抢劫并放火焚烧那些拿不走的器皿、字画和作弊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故宫再遭灭顶之灾。圆明园有多少国宝被抢,流失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的数字。据统计,约有654.38+0.6万件中国国宝流失海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全世界200多家博物馆作为最珍贵的文物,甚至是镇馆之宝郑重收藏。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数量实在无法统计,估计应该在654.38+00万件以上;约有数十万件宫中国宝流失宫外。”

项斯说,中国大约有两万幅著名古画流失海外,中国最珍贵的古画《妇女史图》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最惨痛的损失是溥仪窃取了国宝机密。这一次,几乎都是宫里挑选的最好的文物和书籍。”项斯非常悲伤地说。清朝宣彤三年,也就是1911,末代皇帝溥仪在玉龙皇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予的“清房优惠条件”继续住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宫,并继续使用宣彤的年号,13左右称为小朝廷。但溥仪退位后,不甘丧国,一心复兴大清帝国,夺回皇帝宝座。

为了筹集资金,他以奖励溥杰为名,把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皇宫,存放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他去东北的时候,他和他的臣子什么都没吃,就用价值连城的字画、古玩和当地农民换馒头、包子。”

根据项斯的研究,溥仪认为古籍是最珍贵的财富。在他盗取宫中古物宝藏的半年时间里,所有被盗的书,前40天都难以携带!然后这些国宝被盗出皇宫,交给溥杰。他给了265,438+00昭仁堂的稀世古董465,438次,几乎都是宋的杰作,大部分都是无价之宝。

溥仪第三次从宫中盗走珍本。

“溥仪将古籍偷运出宫后,昭仁寺内的宋元珍贵善本大多已流失宫外,寺内仅存宋代10册,元代15册。这些秘籍也是版本极好的书,好书,但比起那些盗出皇宫的珍本书,就略逊一筹了。”

他告诉司,这些古籍是交给溥仪的父亲,清朝前摄政王的。他把它们交给载涛,然后秘密运到天津静园,卖了几十个,最后全部运到东北,进入了西藏伪满洲国皇宫的图书馆大楼。日本投降后,我才知道下文。

“溥仪到东北后,藏在伪满洲国皇宫的图书馆里。国民党占领长春后,他接收了13箱宋版图书,交给国立长春大学图书馆。现藏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剩下的珍贵古籍和珍宝,有的被追回、收购,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的则四处流失。”

被誉为中华第一奇观的《清明上河图》被溥仪皇帝带到了东北,也进入了西藏的伪满清皇宫。1945年8月,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随身携带的字画首饰也被没收,包括这幅《清明上河图》。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人们并没有在意这幅作品,只是随意扔在机场,后来作为战利品上交,又陆续发现了两幅。

1950,这三幅《清明上河图》移交给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1950年底,文化部组织专家对东北遗留的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文化部研究所杨奉命对东北战利品进行清点和整理。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他欣喜若狂地发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

除了列强劫掠、宫中自盗之外,还有一些战争时期强制转移、内部调剂分配、对外互赠的稀世国宝。

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入侵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迫装箱大批精品文物,南迁。“从1932年秋,故宫文物开始装箱。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项斯说,这为后来的紧急情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包装文物可以是一门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如何包装文物、古董、珍贵书籍;另一方面,应该装哪些国宝秘籍。国宝文物的包装有两个秘诀,一是密封性,二是分隔性。当时故宫三大博物馆都派出了相关部门的专家来挑选国宝秘笈。他们的想法是,北京可能会成为一个战场,应该设法包装最好的文物,尽可能装满,增加件数,减少箱数。以至于吴先生的青铜箱后来在上海拆箱检查,青铜拆下检查后无法装。当时大家都在抱怨包装工要装那么多,却不知道这是包装工的好心。

第四次流失国宝在非常时期南迁。

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藏品中,宫中保存的所有精品书画都被精心包装,几乎是空的。有7000多件宋、元、明时期的精品瓷器,都是用盒子装的。加上宫廷秘籍和珍本,13000余箱文物已全部南移。

“由于当时北京人坚决反对国宝南迁,出发日期确定为0933年2月5日深夜65438+,中午就已经装载完毕的国宝,一车又一车,告别了他们从未离开的深宫,踏上了南迁之路。历经千里,历时十余年,除了天气潮湿,湿气严重外,几乎所有的文物都完好无损。运往台湾省的文物有2972箱,其中善本近1.60万册,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65年。1950和1953年,故宫大量国宝两次从南京北迁。”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说,过去作为礼物流出的一些国宝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见证。如18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接收当时清廷的图书,应美国政府要求归还,933卷10种;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收到了清政府的书籍。

有多少国宝流传海外?宫中流出了多少宫中珍宝?

日前,中国书店出版集团出版了由宫廷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项斯撰写的专著《宫外流失国宝秘籍》。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故宫博物院外流失国宝最权威的研究和考证,是故宫博物院三年前向斯里兰卡申报的研究课题。在故宫工作了24年的项斯,破译了大量绝密的国宝档案,详细披露了故宫流失的约30万件国宝的真实内幕。

日前,项斯在故宫博物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2000年冬天,北京下大雪,天气异常寒冷。项斯和他的同事们去故宫的华英殿整理宫中的旧书。在查看藏文《甘珠尔经》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几个藏文《甘珠尔经》夹子和装订护经的五颜六色的挂毯被整齐地剪成几段,护经上镶嵌的镀金佛光和七颗珍珠不见了!

第一次损失

永乐大典的原作是个谜。

“每个人都很难过。我不知道如何解释目前的情况。宫里的宝物怎么会被偷呢?”

“后来,我仔细阅读了相关档案,仔细梳理了整个故事。原来,50多年前就发生过这样惊人的一幕。这是八国联盟做的。据有关档案记载,甘珠尔经18箱用锦缎切割,侵入者盗走了经卫的镀金佛光和七颗珍珠。”

之后,项斯希望结合自己在故宫20多年的研究发现,写一本关于宫廷书籍流失的书,让人们了解这些国宝和珍本书籍在宫中流失的情况。三年后,他向故宫博物院申请了这个研究课题。

“我对清代珍宝在宫外的流传做了系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次丢失的国宝和宫廷机密主要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丢失。”

项斯说:“明代《永乐大典》的修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文化事件。”据相关史料记载,约有3000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共22000余卷。编纂完成后,明成祖非常满意,亲自作序并命名。

然而,自《永乐大典》问世以来,直到明末,原《永乐大典》的下落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个谜。有专家认为,永乐大典早在明末就已经死亡。有人说是毁于大火,有人说是随陵墓陪葬,还有人干脆认为是下落不明。推测大概是明朝灭亡时毁于战火。

此外,清朝末年,皇宫秘阁中的书籍管理松散,一些无良儒官贪得无厌,想尽办法窃取秘书《永乐大典》。据晚清史书记载,翰林院大臣文等人每天早晨进翰林院时,特意让随从们背上一个包袱,晚上离开时穿上棉袄,将秘阁中的永乐大典以同样的尺寸带回家中。后来一些无良儒官偷了之后发现没人过问,就开始公开叫卖。长期以来对皇宫秘密贪得无厌的外国人一直在四处打听永乐大典流出皇宫的消息,于是大量的永乐大典秘密流入外国人手中,被带出中国。

八国联军的第二次损失,抢走了无数文物。

咸丰1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圆明园,还抢走了朝廷收藏的大量《永乐大典》。40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存放在国子监的《永乐大典》遭遇了一场可怕的事故,几乎被毁。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书籍散落在各处。一些士兵认为这些书又大又结实,所以他们简单地把它们当砖头用,一些当经理,另一些当防御工事或人行道。

据相关记载,中国宫廷秘籍《永乐大典》在日本多达55卷,仅次于美国的45卷和英国的38卷。中国一直在尽一切努力获取这些丢失的宫廷机密。目前国内共有《永乐大典》226卷。

“皇宫流出的珍宝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其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物最严重的掠夺和破坏。”

1859年,英法共同研究对华作战方案,决定组建两国联合部队两万人远征队。在瓜分堆积如山的财宝时,英法联军总司令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来瓜分两军的所有战利品。然而行动开始后,一切都变了,很多珍贵的物品都不见了。

于是,红眼睛的官兵开始变得野蛮而疯狂,一波又一波的强盗涌入绿眼睛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抢劫并放火焚烧那些拿不走的器皿、字画和作弊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故宫再遭灭顶之灾。圆明园有多少国宝被抢,流失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的数字。据统计,约有654.38+0.6万件中国国宝流失海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全世界200多家博物馆作为最珍贵的文物,甚至是镇馆之宝郑重收藏。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数量实在无法统计,估计应该在654.38+00万件以上;约有数十万件宫中国宝流失宫外。”

项斯说,中国大约有两万幅著名古画流失海外,中国最珍贵的古画《妇女史图》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最惨痛的损失是溥仪窃取了国宝机密。这一次,几乎都是宫里挑选的最好的文物和书籍。”项斯非常悲伤地说。清朝宣彤三年,也就是1911,末代皇帝溥仪在玉龙皇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予的“清房优惠条件”继续住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宫,并继续使用宣彤的年号,13左右称为小朝廷。但溥仪退位后,不甘丧国,一心复兴大清帝国,夺回皇帝宝座。

为了筹集资金,他以奖励溥杰为名,把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皇宫,存放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他去东北的时候,他和他的臣子什么都没吃,就用价值连城的字画、古玩和当地农民换馒头、包子。”

根据项斯的研究,溥仪认为古籍是最珍贵的财富。在他盗取宫中古物宝藏的半年时间里,所有被盗的书,前40天都难以携带!然后这些国宝被盗出皇宫,交给溥杰。他给了265,438+00昭仁堂的稀世古董465,438次,几乎都是宋的杰作,大部分都是无价之宝。

溥仪第三次从宫中盗走珍本。

“溥仪将古籍偷运出宫后,昭仁寺内的宋元珍贵善本大多已流失宫外,寺内仅存宋代10册,元代15册。这些秘籍也是版本极好的书,好书,但比起那些盗出皇宫的珍本书,就略逊一筹了。”

他告诉司,这些古籍是交给溥仪的父亲,清朝前摄政王的。他把它们交给载涛,然后秘密运到天津静园,卖了几十个,最后全部运到东北,进入了西藏伪满洲国皇宫的图书馆大楼。日本投降后,我才知道下文。

“溥仪到东北后,藏在伪满洲国皇宫的图书馆里。国民党占领长春后,他接收了13箱宋版图书,交给国立长春大学图书馆。现藏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剩下的珍贵古籍和珍宝,有的被追回、收购,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的则四处流失。”

被誉为中华第一奇观的《清明上河图》被溥仪皇帝带到了东北,也进入了西藏的伪满清皇宫。1945年8月,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随身携带的字画首饰也被没收,包括这幅《清明上河图》。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人们并没有在意这幅作品,只是随意扔在机场,后来作为战利品上交,又陆续发现了两幅。

1950,这三幅《清明上河图》移交给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1950年底,文化部组织专家对东北遗留的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文化部研究所杨奉命对东北战利品进行清点和整理。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他欣喜若狂地发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

除了列强劫掠、宫中自盗之外,还有一些战争时期强制转移、内部调剂分配、对外互赠的稀世国宝。

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入侵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迫装箱大批精品文物,南迁。“从1932年秋,故宫文物开始装箱。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项斯说,这为后来的紧急情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包装文物可以是一门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如何包装文物、古董、珍贵书籍;另一方面,应该装哪些国宝秘籍。国宝文物的包装有两个秘诀,一是密封性,二是分隔性。当时故宫三大博物馆都派出了相关部门的专家来挑选国宝秘笈。他们的想法是,北京可能会成为一个战场,应该设法包装最好的文物,尽可能装满,增加件数,减少箱数。以至于吴先生的青铜箱后来在上海拆箱检查,青铜拆下检查后无法装。当时大家都在抱怨包装工要装那么多,却不知道这是包装工的好心。

第四次流失国宝在非常时期南迁。

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藏品中,宫中保存的所有精品书画都被精心包装,几乎是空的。有7000多件宋、元、明时期的精品瓷器,都是用盒子装的。加上宫廷秘籍和珍本,13000余箱文物已全部南移。

“由于当时北京人坚决反对国宝南迁,出发日期确定为0933年2月5日深夜65438+,中午就已经装载完毕的国宝,一车又一车,告别了他们从未离开的深宫,踏上了南迁之路。历经千里,历时十余年,除了天气潮湿,湿气严重外,几乎所有的文物都完好无损。运往台湾省的文物有2972箱,其中善本近1.60万册,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65年。1950和1953年,故宫大量国宝两次从南京北迁。”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说,过去作为礼物流出的一些国宝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见证。如18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接收当时清廷的图书,应美国政府要求归还,933卷10种;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收到了清政府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