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历史文化名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梅州人,北宋著名诗人。
元丰七年(1084),苏轼应芜湖东城天元方丈云翔之邀,携幼子苏果从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船抵达芜湖,并为新落成的湾边亭、梦日亭题诗。
苏轼在东城天元写了一首七言古诗《虎吟曲》,吟诵“戏鞭春色”,题写了几个字。云翔将其刻成诗碑,现已不存。只有碑文代代相传,载于《芜湖县志》。苏轼继承旧论的结果,误将《玉壶曲》的书名定为《壶吟曲》。
在芜湖,苏东坡和著名学者许巍重逢并结下了友谊。离开芜湖后,他写了一首诗《傲轩》。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汾宁(今江西修水)人。宋绍圣元年(1094),出知宣州,因“作伪录”罪被贬。他和他的家人住在芜湖,欣赏芜湖的风景,并写了许多诗。朱赤山、赭山广济寺、桂轩、江口东推庵三处为研究点。朱赤山的诗:“读书红铸,风雪迷君。破冰了,村里凉了,怕路了。玉峰凝结万物,绿萼环绕螺蛳。顾简墨空雨,寒光启泰亚”。黄和他最好的朋友郭(字公夫,当涂人)和芜湖名人(号五音居士)经常吟诗作赋,互通书信。并在芜湖县城南20里的丹阳乡为师父子刻了两块墓碑。他在芜湖住了两年,邵生住了两年(1095)。他被贬到福州,从江口上船,与许巍等人告别。
张孝祥
张小阳(1132-1169),字安国,溧阳乌江(今安徽歙县)人。唐代诗人张继的后代。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入侵河州,潇湘跟随父母在芜湖圣贤桥(今常杰状元坊)避乱。其叔张绍“直捣龙图阁,假扮礼部大臣,满腹疑问,令其不屈,囚禁于北。”其父张琦以“诏助补官”的方式与胡俞结交,为所羡慕。他被诬陷为“谋反”,被罢官。后来被平反,“屡移秘阁”,被任命为淮南移案法官。“阅兵用粟之储,甚密”,以“作乱”罪革职,退守芜湖。其弟,“肖波涉政,世称贤相;孝,曾以德闻;孝、孝写在文章里。”“选拔一科人才”。
孝顺年少时,“念念不忘,写千言万语。”绍兴十七年(1147),是“领乡书,再举冠”。绍兴二十四年(1154)赴临安(今杭州)参加听考,考官定秦桧孙琴玉为第一名,萧湘为第二名。皇帝赵构看了这些文件,发现秦丰的“理论和策略”是秦桧提倡的,所以他把孝放在第一位,秦丰放在第三位。“唱首”时,大臣在朝廷上向潇湘求婚,但“潇湘不应”得罪了权臣,因为其父被下狱牵连,却没有被封。在死后,齐国被冤枉,萧湘被任命为大臣,以挽救商业,遏制自己的声誉。他提出“掌权纲领,使其为官更美”和“修历,详正,有礼,无穷”。升任校书郎,后为尚书礼部员,活人。后来,他被钦差大臣车王弹劾罢官。
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即位,潇湘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改任嬴稷厅,兼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次年,将财富充公,以救吴中饥荒。张浚也是自蜀以来的宰相,他的政治观点与左相推不同。潇湘劝道:“第二,我们齐心协力,恢复陛下的野心。自靖康以来,就和平与战争而言,灾难不断,必须先制定自治政策来应对。”主张改革,破格用人,主张“唯才是举”,他说:“古人取之于贼,取之于夷,取之于仇,取之于婚。如果你有才华,你不会一开始就问你出生的由来和结局。”孝宗对他的话很满意,他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他被提升到知止学院,并担任督察在张军的军队,参赞在军事,并导致建康留守。金兵侵境,萧湘曰:“金之势,惟欲结盟。”被金弹劾罢免。乾道元年(1165),改任集贤堂编修,继靖江府(今桂林市)广南西路为和平使,潭州府(今长沙市)为知府,靖南、湖北路(今湖北省江陵市)为和平使。湖北路任安福使时,在荆江上筑堤拦洪,建千仓,整顿吏治,镇压豪强,救济贫民,颇具政治性。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苏东坡豪放的风格。“我肯定没什么可喝的,我很担心我的国家和我的感受。”我总是担心我的国家。《全宋词》收录了他的220多首词。文章和书法都很有造诣。40卷的《玉壶文集》收录了65,438+00多类诗、文、词、题、赞、作、表、函、奏。我经常亲自写书讨论,高宗说:“会出名的。”张军主张抗金。唐斯撤退并主张和平。孝在唐张之门进出,常有“二依其言,而议之者惜之。”
大道五年(1169),回到修济寺,“入仙墨阁为直学士”。“京南人哭送船。
画成湖南的帖子。“抵达芜湖。在莲湖(今镜湖)岸边增建“归曲来堂”。修建“观澜阁”作为“学习启发”之地,归途休整时,邵洪元兵败,“退兵进城,所经市集皆空。人们非常害怕。“1169死于芜湖,葬于南京。孝宗听说了,非常后悔。”有用不尽。“潇湘死的那一天,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江百姓吓得倾家荡产”,他的儿子按指示把100多亩莲湖产业捐给了当地。
陶聚仁
陶举人(?-1275),号巨村,芜湖人,少定秀才。宋末闻周,官从军为南宋镇江。元军攻打镇江,镇守大臣齐宏不敢逃跑,统治者史祖忠放弃了镇江。陶举人被元军捆绑,劝他投降。他敬畏地说:“我知道,经过多年的贫困,这个世界更加繁荣了。你能信任我失去忠诚而乞讨为生吗?”他可以向朝廷报告自己的死讯,而在他丈夫那一年(1287),冯正在等着他。郑铮二年(1342)九月,赐庙“昭佑”称号。明朝洪熙元年(1425),朝廷下令在太平府芜湖县设立忠臣祠。《宋史》是陶的传记。
欧阳轩
欧阳玄(1274-1358),字公,浏阳(今江西吉安)人,元代历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延迟?期间(1314-1320)欧阳玄在芜湖郡任尹三年。他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格执法,重视发展农业,深得民心。他有“教育大银行,把飞蝗挡在国门之外”的美誉。在任期间,他更加注重芜湖名胜古迹的保护和修缮。据说“芜湖八景”就是在他任职期间形成的。每景七法(见康熙《太平府志》、《芜湖县志》),常去“景山冷壁”。因为它和我的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有“东渡三年,每每见荆山便想起故乡”这句话。离任时,我怀念芜湖。后人把景山的水命名为“欧阳湖”,简称“瓯湖”,以示纪念。
沈世柱
沈诗竹(?-1659),字铜,号田,芜湖人。他的父亲沈,是明朝的御史,天启二年(1622)进士。沈世柱年轻时在明朝崇祯年间“博览群书,著述千言”,“进贡”,淡泊名利,结交名士。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在党攻击朝政后,石柱以“芜湖读书会”的名义加入复社,反对宦官阮大铖。崇祯六年(1633),黄宗羲等浙东名人的诗,林东名人的诗,都有赏赐,湖船为其加价。崇祯十一年(1638),石柱、陈、吴、沈守民、黄宗羲、顾国等140余人上书《出京防乱》,以惩罚密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斧王在南京登基,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大兴文字狱,诬蔑林东党员为“蝗虫”,社员为“蝗虫”,编成《蝗虫志》残酷镇压,周弼被杀。石柱“避楚幕,得解脱”,背井离乡的储江,对比三年。南明灭亡后,文人居南湖,隐居芜湖。他们“广视尘珍,食客不遗宰渔。”他们还广泛分散自己的财富,支持反清叛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把衣服一直戴在头上,以示不忘明朝。书中请黄宗羲来芜湖共商反清大计。黄专心写作,没有被邀请。黄在《思老》中说:“我一般在芜湖赴约,然后在高楼醉。而芜湖君死了,我就在舱底看浮图。”石柱隐居芜湖时,曾带领一位反清义士到北川前的“海公庙”说:“明朝官员忠义如海瑞,何以忘国!”清顺治十四年(1657),审讯李时,发现沈土主在芜湖从事反清活动。芜湖县知县李俊和游击队员刘世贤在联合听证会上说:“本朝大局已定。你怎么还戴着古冠,穿着大褂?”石柱说:“我是故国人,应该是故国鬼。”李俊说,“这是朝鲜的法律。把头发留下,把头发留下!”上主曰:“生为土人,死为土人!”“你吃了大明禄,背叛大明国,可知罪,可惭愧?!"李俊脸红了,退了出去。石柱被押解到南京,在严刑威逼的利诱下,不屈不挠。在狱中,我口口声声说“雨易积尘床,风吹长枕,梦多冷”,根本没想过死。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节,石柱在南京丰台门外从容而死。葬于雨花台后西平岗脚下。他的妻子方、嫔妃王、鲍同时殉难于芜湖,葬于山前。后来,观察大使张为这三位妇女的坟墓建了一座纪念碑,写了《地球的收藏》,并在狱中写了24首关于紫禁城的诗。
姜健
鉴江(1610-1663),安徽歙县人,著名画家,新安画派创始人。清初实行“留发留发”的“剃度令”。鉴江剪了头发当和尚,以示反抗。他在芜湖生活多年,住在西准提寺,吃的是粥、汤、菜,生活贫困。同路人唐和新安,都擅长诗画,“古书派”集大成者萧云曾在日本学习诗画。渐渐地,他比肖小14岁,性格也差不多。萧在画风上对他影响很大,但他也逐渐在苦苦寻觅,在名山游历。《黄山图册》代表作《小左》说“见司徒迷”。曹寅也说过:“逐渐学会在尺子上画画,产品就是在尺子上做出来的。”(《十竹窟后记》),后来新安画师暗中效仿。1663年,死于宝相寺。小和唐都深感痛心。萧以《梅花轴》诗抒哀思,唐以《哭剑江老师》诗三首。下葬时,数百名名人入土为安,塔周围种有数百株梅花,称为“古梅花”。
小从云
萧(1596-1673),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又名慕思,无烦道人,古书画派创始人。他的父亲,肖申余,是瞑祥的贵宾,懂得绘画。云从小就好学,“立志画事,寒暑不废”。我在科学研究中失败过很多次。44岁那年,我是家里副榜第一。明朝晚期...腐败,不愿意做官。
1638年,和弟弟云谦加入复社,与党遥相呼应,与魏忠贤的宦官、阮大铖等人作战。1644年,明朝灭亡。1645年,清军攻占扬州,三月占领芜湖;担心国破家亡,以前不做官,现在更不愿意和大清合作,或闭门读书作诗,或游历名山大川,在那里诗画俱佳,成就斐然。继承杜甫的诗歌,多为忧国忧民之作,奔放豪放,声韵铿锵,如《一村》、《韵同》、《杜律Xi》。其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飘逸,达到了诗、画、书的统一和谐,被誉为“神品”。
中国绘画云从,向古人学习和创新,向自然学习和独特。山水画是宋元各派的笔墨、山川、山谷的结合。“黄薄树怪石纵横,马援泼墨之法点缀”,故可随意卷成册。其间,山峦和山谷的排列千变万化,无穷无尽,让人百看不厌;岩树的表现深沉扎实,穿插有条不紊;无论用墨着色还是擦墨,都苍劲优美,表现出空间的纵深感;景区人物自然生动,房、船、马安排得当。早期写《秋山游》以示才华。看完之后,他写下了“几棵沙沙响的树,稀疏的山”这首诗。缘起以意胜,皆在神之间。秋景要宽敞,客要归家。粗中有细,语断。“后来应万候选人要求,我为太平三本画了太平山水图,在太平府所属区域画了43幅山水,其中太平山水图1幅,当涂风光15,芜湖风光14,繁昌风光13,各配一首古诗,可见类似于一幅古画。还有《关门》、《西门哀》、《秋山访友》、《江山访胜》、《贵屿一元》、《顾青深卷》、《翠花的诗》等。人物画继承和发展了李的绘画技法,是《离骚图》的代表,人物准确,神态感人,点缀景物,赋予生命。云深受《离骚》的感动,为作了插图,画了《九歌图》,命朝臣补刻《离骚图》,并题写了书名。
从云非常讨厌官僚。清初,他内敛尽责,拒绝做大臣,拒绝做权贵。顺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求画。1662年大字楼重修,于是被迫画太白楼壁画。出于对伟大自我的热爱,“画四大名山,匡庐、峨眉、太岱、衡越,七天就画完了。”要高尚,要高尚,要受人敬仰。新安画派大师鉴江曾师从他,后人模仿者越来越多。顺治五年五子(1648)《太平山水图》印本、顺治二年乙酉(1645)、《离骚图》印本曾在日本流传。太平的风景被大阪关坂堂收藏,《离骚》的图片被发表在日本艺术史学家西屋的图片系列中。东京帝国博物馆收藏的《秋山游览图册》对日本南方绘画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云晚年结识铁匠唐天池,并指导天池用铁作画,创作铁画。
在1673中,从云“握着全体同志的手说,‘道在六经之中,以五德为根本。它只追求自己的目标。“写完诗,我就死了。78岁时,我被安葬在芜湖市以西的闫家山。他的诗被后来的学者编入《唐美华的遗产》。后来,把和唐的诗编成了《萧唐诗集》。他的画被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珍藏。1986年,芜湖* *人在镜湖岸边建了一座“脚木亭”,并用紫铜将它的全身坐像铸在亭畔,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