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土晚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的语文课本《少年闰土》里,深蓝的天空下一枚银戒指,手拿钢叉的“少年英雄闰土”,让很多“80后”记忆犹新。在真实的民国历史中,“跃进之地”的原型——张这位大作家鲁迅笔下的“少年”,有着痛苦的一生。
尤其是在1934年,张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得不卖掉六亩土地,成为佃农,这也是浙江自然灾害载入史册的一年:史无前例的大旱席卷浙江,海宁、宁波等地数百天不下雨,受灾土地2000多万亩。很多地方先旱后涝。
在鲁迅的记忆里,那个“教鲁迅捉鸟讲海边故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衰老、阴郁、麻木、卑微的人”。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就当时主政浙江的国民政府而言,面对1934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各级官员表现出了骇人听闻的麻木。像长兴这种几乎没有收成的县,政府官员要么想尽办法隐瞒,要么找借口隐瞒。当灾难蔓延时,未能救灾的官员想尽办法侵吞物资。“坏分子、小官吏借机牟利”已成为普遍现象。至于勾结地主富户囤积居奇,借机征收兼并土地。张就这样失去了六亩薄沙。
这种辛酸不是“闰土”的个案,更不是浙江省的个案,而是1949之前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共同的艰辛和苦难。理解了这种苦难,就等于理解了与勋哥重逢的“闰土”,理解了令勋哥惊讶的“衰老、灰暗、麻木”,理解了这种“闰土”,也就理解了那个落后挨打、民生艰难的时代。
最后,我们都活成了闰土,我们也愿意做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