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米文化中的乡愁
这首用汤溪方言演唱的民歌《老马劳》在网上传播后,立即受到网友的欢迎,网友们称赞其为“目前最好的民歌”。
从字面上看,这首民谣翻译成普通话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是汤溪人听这首带有古越口音的方言歌谣,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无数网友听了一两遍就着迷。汤溪有人说:“老奶奶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想到,古老的汤溪话能唱出这么好听的歌。”
《老奶奶》的作曲者、演唱者张广天,1966年7月出生于上海。中国知名话剧导演、编剧、歌唱诗人、音乐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音乐艺术界颇有造诣的大师,与古吴时期的唐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广天的外婆家在九峰山脚下的东峡村。青山绿水赋予了小山村独特的灵性。童年时,张广天曾长期居住在唐溪东避暑山庄的后山。在九峰山脚下的一方水土上,张广天童年的喜怒哀乐密不可分。
在东夏山背后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有他无尽的梦想和遐想。也是九峰山溪的纯净甘露,哺育了这位音乐人。只有在随后的艺术创作中,张广天才会与汤溪产生深刻的情感交流。
为了创作方言民歌《老奶奶》,张广天多次回到奶奶家的东下村,走在熟悉的家乡土地上,回忆童年的幸福和梦想,在心里默默地唱着方言歌谣。张广天非常兴奋。
张广天是听着奶奶的民歌长大的,奶奶能一唱就是几个小时。这几年,张广天走遍了全国,听过很多方言歌曲,早就有了录制汤溪民歌的想法。在写《老奶奶》之前,他还深入到汤溪、扎西山区,搜集了很多汤溪的民歌、民谣,并融合了各种艺术手法,然后将歌曲谱曲,录制下来。
《老奶奶》描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悲剧。讲述了多年前,在汤溪九峰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感情深厚的年轻恋人。后来男方要出去谋生,女方在村口告别,发誓在家等。
没想到,男的一去不回,女的在路口默默望着村子的背影。没有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出去谋生的男人还没有回来,而痴情的女人还在村口等着,通往后山。
树上的毛栗子空而实,山上的藤蔓绿而熟,穿镇而过的小溪年年流。村口守望的女子把头发变成了白发,她不期待她的爱人。
然后,在痴情女人的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女时代最美好最纯粹的记忆:
年轻恋人特有的羞涩、恐惧、担忧、期待溢于言表,也展现了汤溪方言民歌感人的艺术魅力。
汤溪方言民歌《老奶奶》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展现了一位老奶奶穿越山川、流水、毛栗、藤蔓、鱼、蛙等农村常见动植物的情感历程。旋律悠扬迷离,唱腔婉转缠绵,歌者自然悲凄,听者早已热泪盈眶。
后来,在《老奶奶》这首歌的歌词后记中,张广天曾这样深情的描述:
用汤溪方言演唱的民歌,在悠长的曲调中有一种让人心灵交融的震撼。汤溪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这些被称为古格古语的语系,声调浑厚生涩,发音与对象原意无关,让外人听不懂。
随后,当地媒体以“张广天与汤溪婆婆”、“汤溪方言的叙事与抒情”、“古格古语与汤溪方言”等为题,介绍并赞扬了汤溪方言歌谣的独特魅力。汤溪方言民谣《老奶奶》在网上公开后,再次第一次得到了媒体的关注。
中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祭祀、求偶等活动中歌唱。无论是劳动还是交流,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都孕育了民歌创作的沃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歌词集。公元前四世纪,长江流域出现了另一部民歌集《楚辞》,这是大诗人屈原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歌词集。
此后,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民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经济上遭受沉重的压迫,在生活上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在政治上遭受残酷的压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于是用形象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自编歌谣,表达对剥削者的怨恨和抗议。
汤溪民歌在创作技法上也继承了古代乐府诗的特点,大多反映了古代汤溪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可以说,这种呐喊是发自内心的反抗,是普通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
这首《助农之歌》描写了古代贫佃户到财主家帮助工人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贫佃户的深切同情。
这些简单直白的话,真实的反映了地主的吝啬和小气,不把佃农当人看。财主的残忍在民谣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创作者对欺凌的悲愤。这种同情弱者疾苦,鄙视富人为富不仁的情感色彩,在汤溪民歌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汤溪民歌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曲调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也是人们自由爱情生活的反映,表达了青年男女爱情激发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健康的爱情观和审美情趣。有些情歌还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这在汤溪民歌中也有很重的分量。
古时候,汤溪有一对夫妻,非常恩爱。没想到,他的妻子在婚礼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留下丈夫过着悲惨的生活。
妻子的姐姐尊重姐夫的诚实,经常去姐姐家帮忙做家务。时间久了,她想嫁给姐夫填补家用,但又怕邻居亲戚说闲话,不敢大胆追求爱情。但是,情感的火焰一旦燃烧起来,必然势不可挡。
后来经过努力,两人冲破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小姨嫁姐夫”的故事在民歌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渴望。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有些恋人难以成婚,却在《你将何去何从》中被抛入痛苦的深渊。其中,《寡妇哭坟》是最具代表性的汤溪民歌。
这首民谣以寡妇清明节祭祖开始,哭诉了自己作为年轻鳏夫的悲痛和无奈,委婉的曲调也表达了年轻鳏夫的辛酸。
悲剧创造了美好的爱情,大量的民谣从中倾诉离别和思念的痛苦。
汤溪作为古谷米的发祥地,有着古越文化的遗迹。同样的语言创造了同样的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感情生活中自然有了非常丰富的民歌艺术。其中以表现男女感情的民歌为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摧毁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多爱情悲剧。然而,这种始终不渝的爱和精神代代相传地活在人们的心中。人们用歌曲来表达他们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决心以及他们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汤溪方言民歌表达了这种情感交流,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70年代的汤溪民歌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口口相传中展现了民歌幽默的一面。
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了男生女生最纯真的感情,女生心中的真谛是“只怪木杵不怪郎”。这种流行的艺术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和深思。
千百年的传唱使汤溪方言民歌在民间经久不衰,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成为当地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什么汤溪方言民歌如此吸引人?早在2010年7月23日,浙江日报“行走浙江”栏目就以“一首民歌,敲击2000年的记忆”为题,用整版篇幅报道了塘溪民歌背后的精彩故事——塘溪方言的呓语声调和歌谣,原来是古越国口音复兴的神秘音符。
随后,汤溪民谣歌手戴在演唱方言民谣《老奶奶》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评委一致认可,一举获得婺城区民谣歌手称号。
两千多年前与古格国直接相关的古集镇汤溪,原本属于古格国与古越国的交界地带。
千百年来相同的民风、农耕、语言,使得汤溪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地域文化。明朝成化七年,因汤溪地区地处边缘,土匪不断,难以根治整束历史,朝廷削金、兰、隋三县之瘠地,设汤溪郡治之。
自此,汤溪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也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其中语感极强的汤溪方言民歌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
汤溪方言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虽然演变了几千年,但却完全独立于周围的语系。很多汤溪方言的发音都很原始。
正是由带有古越口音的汤溪方言组成的民歌以特殊的方式传唱,赋予了这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语言就有文化和艺术,民歌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艺术升华,也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造的艺术瑰宝。
民歌是在流传过程中由集体不断加工的,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专业音乐艺术家张广天创作的汤溪方言民歌《老奶奶》,以音乐专业艺术的创作要领为基础,揉捏汤溪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这首普通的方言民歌在全国各地都能听到,也在古文化中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