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牌坊街广济桥
?
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一条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为一体的古文化街。牌坊街的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22座中国明清石牌坊,与两侧极具南洋风情的骑楼相映成趣。明末清初引进了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格。牌坊街骑楼里的店铺主要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潮绣、手拉锅、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州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果...在潮州,你可以去牌坊街了解潮州古城的前世。
潮州市在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道、府都在这里,很多官员、官吏都聚集在这里。入宋后,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因此,在明清时期,潮州城建立了许多牌坊。
据相关史料记载,历史上潮州共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道44座,其余在金山、韩山、巷子桥等地。此外,还有57个城镇和村庄,因此人们称之为“牌坊城”;集中在太平路(街)上的牌坊,多为两柱一门横马路,规模宏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有“牌坊街”之称。
太平路和东门街是潮州古牌楼最集中的路段。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太平路共有石牌坊39座,其中明代34座,清代5座。最早的一座建于明郑德十二年(1517),为御史许鸿义的“柱史”广场,最晚的一座建于乾隆五十年(65438+)
朝城的牌楼,除了“包公尚书坊”“刘闲坊”是木头做的,还有“石井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都是石头做的。这些牌楼,“两柱一门或四柱三门”,用石雕雕刻形成休息峰、柱、梁、小片,竖立三层牌楼。匾额两侧,有的饰以‘龙玩珠’或‘龙凤滚草’等石雕,柱上加石狮或石鼓,潮人俗称之为亭”。
由于历史上的自然和人为因素,1949和10潮城解放时共存的牌楼有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含山4座(引自1995年潮州古牌楼档案记载,馆内保存的牌楼照片中)义安路2座,缺“一”
由于年久失修,朝城现存牌楼松散破损,内容属于“为封建文人歌功颂德”,所以一个偶然的意外导致整个牌楼群的破坏。据介绍,1950、17年2月20日下午,位于下水门街(俗称下石头)的“百岁乡方斌”突然垮塌,砸死了路过的邮政职工徐焕坤,于是在19日,潮安县城关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召集各界人士商议,并通过拆除全城牌楼,到4月 全市共拆了36座牌楼,除了、省郎、中街,而、省郎也难逃文革的命运,只剩下位于北路二柱的中街广场。
关于拆除厂房的原因,根据城关镇人民政府上报县政府的字第520号文,理由有三:一是“有交通阻碍”;二是“年久失修,废危矣;第三,“在防空时期,更需要拆除。“其实,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影响企业经营的内在因素和‘封建内容’。因此,尽管开明人士刘提出保留或迁移一些有价值的牌坊,但未被采纳。而且,虽然决议要求对具有文物价值的构件进行集中保护,但如今幸存者寥寥无几。
1986年2月潮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随着名城办的成立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提高,牌坊街的修复开始提上日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进入21世纪后,在“旅游名城”的撬动下,古城墙、东门楼、广济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牌坊街的修复成为名城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海内外乡亲的热情支持下,2004年开始规划设计,同年9月正式奠基;经过两年的建设,到2007年底,牌楼的安装验收基本完成,两侧骑楼的修复和石板路面的铺设继续进行。
据说现在修复的古牌楼有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不包括南门的“三阳门”和“十期六胜坊”),东门街2座。修复工程采用“原址、原貌”和“原型体系、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但由于22栋建筑中只有15有照片,且环境已变化半个世纪,布局合理,“原址、原貌”原则上只能是多数。
2004年4月,潮州牌坊街修复工程启动。共修复22座古牌楼,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新增三阳门和石祥六胜坊两座牌楼。工程于2009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它已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标,也是中国最大的古牌楼街。通过牌坊街这个“中轴线”,潮州被逐步恢复并建设成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中心,充分体现了潮州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和经济生活。分为传统文化街区、特色产业和旅游精品街区、民居客栈街区、小吃街、娱乐休闲街区五大功能区对外开放,是潮州旅游观光的重点景区。
据这座牌坊的主要设计者邱创平工程师介绍,修复的22座牌坊中,有18座建于明代1565、438+07至1637年,4座建于清代1736至1785年,历268年。牌坊内容包括状元坊、二号坊、尚书坊、朱轼坊、大宗坊、四进士坊、琦君坊、八十八岁秀才穆任天瑞芳、客家集美坊、金榜莲舫坊,父子均为秀才。牌楼结构有12柱、8柱、4柱,可抗8级地震,达到“大震不损,小震不倒”的目标。同时,在广泛收集牌楼原构件的基础上,使用了42个原构件,包括“七马”、“赐金荣”、“木与天”三个作坊的牌匾,以及诏令、青石雕刻、浮雕等构件。
潮城牌楼的修复实现了潮州市民半个世纪的梦想,体现了大支年的新气象。同时恢复了名城潮州的一个重要传统街区,创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古城里有淳朴的日子,让我喜欢。
沿着古色古香的街道,我们一直走到广济桥,这里木棉盛开。
广济桥,俗称祥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是古代闽粤交通枢纽。它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古桥。这座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这是一个独特的文物景点。古人说“未达潮头先上桥,浪费时间”。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写道“有一段广济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特例。”1988 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桥建于南宋七年。它开始是一座浮桥,然后从东西两岸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建到河中心。到达少定远,东有13墩,西有10墩,历时57年。河中间89米的河段因为水流湍急,无法修建桥墩,24艘船仍作为浮桥相连。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罗伊主持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修桥工程,在桥上修建了12亭和126桥房,统一命名为“广济桥”。郑德八年(1513),知府谭纶加码头,嘉靖九年减六船,形成“十八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子谦为“使镇桥节水”,修建广济桥,铸造两头牛,分为西桥八墩和东桥十二墩。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东墩牛坠河。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潮州香桥好浪漫,24大洲18个梭子,24层24个露台,两个牛一梭子只溜了。”大桥全长约520米,现有古桥墩21座。
广济桥每跨有四个巨大的石梁,其中最大的长约15m,宽1m,厚1.2m,重约50吨。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它的码头是中国最大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这样描述:“广济桥的桥墩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南北两端都是尖的。石头之间没有砂浆,但有榫眼和榫头,合在一起,但都是巨大异常,闻所未闻。”桥上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是桥上的奇观之一。因为还兼作商业店铺,所以有“二十四梯田二十四种”、“一里长桥一里城”的美誉。
随着朝代和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在解放前夕成了一片废墟。1958年,政府拨款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18艘梭船被拆除改建为三孔钢架和两座高桩帽桥。1976年,再次扩建。原来7米的桥面作为车行道,桥的两边加宽了2米作为人行道。
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整体以明代风格为主,功能定位为观光人行桥,历时四年完成。如今,在265,438+0古墩上重建了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的65,438+02亭和65,438+08亭,中间的18舟浮桥也已修复。千年古桥中梁船结合、亭台楼阁重聚的壮丽姿态重现。亭台楼阁上还刻有我国多位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对联和匾额,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祥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它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著名的古桥,在中国被称为赵州桥和卢沟桥。祥子大桥横跨汉江两岸,共有24个桥墩。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坚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这样的桥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潮州有“神仙造桥”的传说。
据说祥子桥是韩祥子和广济和尚修建的。当时八仙坝凤凰山的石头变成了猪,冲到了河的东边。当桥建在河中央时,石头不见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瓣化为18木船,广济和尚扔下禅杖,化为一根大藤,去扎18木船。就这样,整座桥完工了。人们把这座桥称为“祥子桥”和“广济桥”,以纪念神仙和佛教徒共同努力建造这座桥的成就。
现在桥上有一头铁牛。原来有两个,是为了节水和系船而铸的。但在一次雷雨中,其中一座东桥被雷电击落,所以有一句民谣说“潮州湘桥好浪漫,二十四洲十八舟,二十四楼二十四台。其中两个出生在牛一,只是溜走了。”
在这个季节,广济桥的浮桥(摆渡船)接驳时间为10.00-17.30小时。本打算去看看17.30的浮桥是怎么开通通航的,但得知17.30的浮桥要封桥清场,只好遗憾的放弃了。
(部分文字介绍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