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的创立
战国时代-孟子的发展
西汉——董仲舒吸收了佛道两家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维护了大一统。
宋代朱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明朝——采用严格的八股来选拔士人,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李贽、黄宗羲、顾、王夫之;
清末,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新文化运动时,斗争矛头直指儒学,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被彻底推翻,文革中再次遭到严厉批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地评价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是其中一个学派。在这一阶段,儒家虽是显学,但由于不能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其思想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①建立:孔子建立于春秋时期。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之“序”,是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部分。②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于君”的思想,主张政治要赢得民心,反对暴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荀子: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可以掌握它们,利用它们。2.秦朝:儒教被焚书排斥。3.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革:①主张天人关系密切,皇帝要按天意行事;以儒治天下,其他学说应禁;建立国子监等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②影响:;适应了当时封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从此成为封建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国子监和地方教育制度,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排斥,长期以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宋代: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新儒家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的新儒学。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内容: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首要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是次要的;②反对“天理”和“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是捍卫封建等级制度。5.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1)明清时期,统治者用八股选士,只在四书五经中提出命题,文体为八股。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八股也成为蒙昧政策,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2)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潮产生,儒学受到批判。①之,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不是“千古至尊论”,否认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黄宗羲,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业是基础。顾:强调学以致用的实践知识,著有《世界各国各县疾病志》。反对君主专制。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了“气是理的基础”、“世界是唯一工具”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提出了“静止即运动,运动不放弃静止”的观点,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简单证明。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与时俱进”。6.戊戌变法期间:①康有为、梁启超将西方政治理论与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2)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直接对抗,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3)65438-0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的圣旨中有废除八股和改变策略的内容,但很快被慈禧废除。7.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摇旗呐喊,要求恢复帝制。②1915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严厉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家正统地位的废除。10,“文革”时期满目疮痍,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提高,成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