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早期人类居住在河边。和水打交道多了,他们渐渐发现了水的浮力,一些轻的东西在水里也不沉。为了满足捕鱼和过河的需要,人们用简单的工具创造了最早的水上工具——独木舟。这个时间大概是石器时代。有学者在丹麦马格勒莫斯发现了一些古代的桨,分析后发现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在英格兰约克郡,有人还从一个泥线木炭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个桨一定是用来划中间中空的独木舟的,它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6300年。在中国,浙江1956出土的古木筏被鉴定为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木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独木舟的制造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可以越过水面去开辟新的世界。
早期的独木舟很原始。原始人类焚烧巨大的树干,或者用石斧制作中空的独木舟。虽然它很简单,但可以做得很大。在英国林肯郡发现了一艘独木舟,长16米,宽1.5米。
木筏和木船:现代船舶的雏形
对于缺乏先进工具的原始人来说,制造独木舟太复杂了。人们还绑上树干、竹竿、芦苇等。做成木筏,或者用兽皮做成木筏浮在水面上。木筏比独木舟安全得多,取材方便,制造简单。但是这种木筏的性能不是很好,遇到急流稳定性很差。人们开始寻找其他东西来代替它。
在青铜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器,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原木劈成木板来建造木船。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这些古代木船和现代木船几乎一模一样:外层木板连接或重叠形成船身,中间加了几根横杆作为船的“肋骨”;为了防止漏水,在木缝里塞一些麻布、油灰之类的东西,使其紧密。看来古代的造船技术真的很高明。
航海:人类航海的一大进步
木船和木筏通常用桨或桨推进,但用它们来航行不尽如人意,费力低效。人们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工具,那就是帆。传说巴比伦英雄伽美西(Gamesi)在试图渡海时,遇到了一个在死水中摆渡的摆渡人。摆渡人让他做一根18英尺长的杆子,但是可怜的伽美西发现,即使他把120根这么长的杆子连接起来,也无法到达海底。我们做什么呢他发现海面上刮起了风,于是脱下衣服,举起胳膊当桅杆,拉起衣服当船帆,站在船上随风吹走。这个传说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可以借用流行的船,帆船自然就出现了。
帆船运动有大约6000年的历史。公元前40年埃及出土的一件陶器上画着最古老帆船的形象:船的前端向上弯曲,船的前部有一面小的方帆。但是这种船有一个缺点就是只能利用顺风,不能利用从侧面吹来的风。然而,人毕竟是最聪明的。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一步步改进帆船的结构和样式,不断提高帆船的性能。船越来越大,帆和桅杆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在水面上,帆船逐渐主宰了世界。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是帆船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组成的庞大船队,全部由帆船组成。1492年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时,圣玛利亚号是一艘三桅帆船,长28米,排水量约200吨。在航海发展史上,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人、北欧最好的航海民族维京人、中国人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帆船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是19世纪中期美国的飞剪帆船。之后蒸汽船兴起,帆船逐渐衰落。
轮子: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在古代,人们必须携带他们收集和狩猎的收获。最早的陆上交通工具是木棍,由两人或一人携带。考古发掘的约5000年前的苏美尔人的石刻上,有两个人用木棍将鹿扛死的图像。后来人们改用爬犁,其实就是一种在地上滑行拖拽的木板。这种打滑的摩擦阻力很大,经常会因为路面不平造成很多不便。于是人们把圆木放在木板下面,让滑橇在上面滚动,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阻力。但这种方法也很费力,往往要一边拉雪橇一边放圆木。人们想出了另一种方法来固定雪橇下的圆木,省去了很多麻烦。这根固定在雪橇下的圆木就是后轮的原型。
不要小看这个发明。说轮子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是言过其实的,因为轮子不仅用于交通,还用于许多科技领域。比如一个机器如果没有圆齿轮,那就肯定不是机器。轮子的出现使人类运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苏美尔和中国汽车
许多学者认为汽车最早是由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创造的。把轴和轮子从原木滚筒上分离出来,不仅是进一步形成雪橇的过程,也是雪橇和大车的明显区别。苏美尔人首先完成了这一步。中国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国家。相传4600年前黄帝战蚩尤时就出现了汽车。大约4000年前,一个叫薛的部落以制造汽车而闻名。中国的许多古籍记载了西仲造车的故事。目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辆商代汽车的模型。它是一轴、一衡、二轭、一魅的精致双轮车,结构完整,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造车技术的高度。
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一直比西方人先进。在中国的周朝,油脂被用作车辆的润滑剂,四轮车出现在中国的汉代,比西方早了一个多世纪。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独轮车。这种车现在还能看到,优点是轻,小,不占空间,走什么路都行,特别适合狭窄的小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濮院做了一头“木牛”,为蜀军运粮。据许多学者考证,这只“木牛”是独轮车的一种。中国古代有张衡发明的自动记录距离的鼓车,三国时期马军发明的南导车、八轮车、十二轮车等等。中国古代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
骑马与为牛服务:马车的兴衰
汽车最初是由人推动的。当人们已经能够驯服牛、马和其他牲畜时,人们就用牲畜来拉。畜力车比人力车载重量大,速度快,行驶里程长。单独驾驶两轮车是畜力车的原始韵脚形式,后来由二、四匹马驱动牵引。开车的马叫马,两边拖的马叫马。但在古埃及,人们发明了一种轭,套在牲畜的肩膀上,通过制作成弓形的部件,加上垫子来减轻绳子的压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马车逐渐成为陆地上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战争中,马车也成为了有力的武器,因其快速性和强大的冲击力成为了各兵种的王牌师。在中国的商周时期,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甚至以作战马车的数量来衡量。
在欧洲,罗马帝国一般用马车运送邮件。随着商业的发展和马车道路的逐步发展,陆地上的运输任务几乎都由马车承担。在欧洲的中亡时期,19世纪,马车的使用非常普遍。20世纪,马车改变了以前的木铁结构,采用橡胶轮胎和滚珠轴承,与现代交通工具、铁路火车、汽车并存。然而,长途马车运输逐渐被铁路运输所取代,短途陆路运输也遇到了汽车的强烈竞争。马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特产:轿子
轿子是人来来回回抬着的工具。在西方,载人行走的工具一般是马车,但在中国,轿子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这个工具的原动力是人,所以往往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雇得起轿子。在中国,轿子已经成为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轿子的结构很简单。两根简单的竹竿和一把冷椅就是一个升降机;复杂,用布和木板做一个漂亮的木笼子,里面有凳子让人坐。轿子结构简单,但规矩不少。比如,坐轿子的人越多,轿子使用者就越尊贵。皇帝的轿子没有定数,有时十二抬,有时十六抬,前呼后拥。
轿子的起源无法考证,但一般认为这种工具可能来自一个山村。爬山极其不方便,尤其是一些力气不够大的人,就雇人抬上去。这种形式到了城市,就演变成了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