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六种跪礼是什么?
1873 6月29日清晨,北京刚刚迎来了第一场淡淡的亮色。在京的外交大臣们早就收拾好了,由丞相衙门的大臣引导到西苑(今中南海)紫光阁的侧厅。部长们看上去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中的自豪。他们在等待一个非凡的时刻。今天,他们将站着看中国皇帝。这一天,西方人已经等得太久了...
“谒见”的本义是古代诸侯在皇帝面前出现,后来泛指有元首的谒见。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直以“天朝”自居,外国来见皇帝都要跪拜。清末,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西方人开始挑战传统的跪拜礼仪,跪拜问题成为清政府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严重问题,甚至演变成长期困扰中外交往的僵局。
1793年,英国将马戛尔尼派往中国,这是中外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谒见礼仪之争。跪不跪?这就成了问题。此后,清朝与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直到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清朝才被迫同意西方使节不向观众跪拜。但由于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年轻的同治继位。清政府以皇帝年幼,不方便见人为由,拒绝派遣使节朝觐。朝圣的问题又被搁置了,是12。但西方列强认为这是清政府的“债”,迟早要还的。
1873年,年满18岁的同治皇帝正式执掌大权。英、法、美、俄、德等国大使纷纷上书首相衙门,要求谒见天皇。此时,清政府没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大使的谒见。
拖延显然不是办法。跪不跪?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清政府坚持外国使节不下跪,冒犯了中国的宗法制。皇帝中国至高无上,各国大臣只是和大臣中国一个级别,当然要下跪。而外交大臣则认为向清帝三跪九叩有损国家尊严和使臣自身尊严,主张使用西方礼仪。
同时,清廷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一些官员,特别是洋务人士,如恭亲王奕信、军机大臣文祥和地方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崇厚等,主张修改传统的“中国礼”。左大胆地提出,他干脆用西方的仪式直接见他。
经过漫长的交涉,清政府终于在西方的压力下被迫做出妥协:大臣见到大礼不能跪拜,改为行大礼。同治皇帝选择在紫光阁接见各国使节。大臣依次向皇帝鞠躬,并亲自递交国书。全场仪式不到半小时,这是西方国家史无前例的外交胜利。此时距离1793,Magalny造中国已经过去了80年。
1873的实现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中国传统礼仪体系的冰山开始崩塌”的标志。事实上,清朝与西方国家在朝觐仪式上的分歧并没有完全解决。首先,同治皇帝的早逝中断了西方使节长时间觐见清朝皇帝的活动。其次,谒见之地紫光阁曾是清帝接待诸侯国朝贡使节的地方,引起西方使节的种种不快。围绕这些分歧,中外继续着又一轮的争吵和妥协。但是,当中国的下一任皇帝在他的宫殿里接待外国使节并尝试对朝圣仪式进行新的改革时,20多年过去了。此时刚刚治国的光绪皇帝踌躇满志,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运动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