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爱玲《霸王别姬》的思考
《霸王别姬》取材于楚汉之争末期,刘邦等人凭着小聪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与其他历史和小说作家不同,张爱玲把目光聚焦在于吉自杀的那个夜晚,着眼于她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赋予她一定的女性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于吉不同的形象,以及她自杀的各种可能性,带给我们对历史、女性、于吉的诸多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叙事视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听觉的运用以及意象都是值得详细分析的,我将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一是通过分析意象的运用来分析佑司的自杀心理,二是通过分析听觉的运用来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方式。
第一,从意象的运用角度看于吉的心理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这个特殊的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夏志清指出:“张爱玲世界里的恋人们,总喜欢抬头看月亮——冷冷的,明亮的,朦胧的,同情的,伤害的,或者善良的,冷笑的。”这些月亮根据不同的剧情和环境而变化,所以“它们的功能很多,几乎每一种意义都可以表达”。【1】也就是说,月亮有很多特征,它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月亮的其中一个特征,然后就可以充分表达出我们想要的象征意义。
《霸王别姬》中采用的月亮的特点:月亮本身不发光,只能承受和反射太阳光。那么,太阳就是项羽,月亮就是于吉。一个是光源,一个是依靠光源发光的追光者。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追光者》的歌词是这样写的:“我可以跟着你,像影子追光一样梦游。”“每次抬头看你,连眼泪都觉得自由,有些爱像阳光一样落下,在拥有的同时也失去了。”[2]这很像于吉对项羽的感情。
项羽为什么是太阳?第一,项羽本人就像太阳。项羽的英雄气概,在所有将士或世人眼里,就像太阳一样。第二,项羽对于吉的爱就像太阳一样。于吉是项羽唯一的女人,他对于吉的爱是充实而热烈的。第三,于吉沐浴在阳光般的光辉中。这里的荣耀更侧重于项羽征战的荣耀,投射在于吉身上,让葛吉生的于吉更加光鲜亮丽。
那么虞姬为什么是月亮呢?第一,太阳照亮白天,月亮照亮夜晚。晚上,于吉是帮助项羽照亮军营的女主人。第二,于吉享受着项羽给他的所有的爱,但她害怕失去这份爱。第三,月亮依靠太阳的光辉,象征着于吉对项羽的依恋。
由此,我总结了于吉自杀的三个原因。
第一,?爱和责任。
小说中多次提到,当于吉看着项羽时,她看到了“一个婴儿的率真和倔强。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英雄的叛徒也是会哭的动物。”而“黑色的大眼睛里跳出了只有孩子天真的眼睛才有的火焰火花”[3],争霸的候选人项羽正在外面的战场上战斗,但在虞姬眼里,她是一个哭泣的孩子,有着婴儿熟睡的脸,有着充满火焰和烟火的孩子的眼睛,会像眼泪一样脆弱。她关心项羽的飞累,这种关心和爱散发着月光。
到了晚上,虞姬几乎每晚照例的工作就是侍候项羽,睡觉后出去巡视军营。《鸟》里有一句诗:“太阳是为白天而存在的,月亮是为夜晚而存在的,你对我来说是永恒的。”[4]于吉不是一个只知道唱歌的女人。她关心军营和士兵。最后,于吉自己也说:“我不会跟在你身后,分散你的注意力,为我担心,保护我,让江东的士兵嘲笑你失去了为一个女人而战的能力。”[3]我认为这表明于吉是出于责任感而自杀的。
第二,害怕失去。
一个是知道项羽很可能在可怕的战斗中被打败,她会在战场上失去项羽。另一种是想象如果项羽成功打败刘邦称霸天下,将有三妻四妾,项羽给自己的爱情将被分割、冰冷、丢弃,自己将“成为一个被侵蚀的明月,黑暗、悲伤、抑郁、疯狂”[3],从而在爱情上失去项羽。
因此,无论战场还是爱情,无论战斗的成败,于吉都知道自己会自然死亡,所以她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她就不会在项羽拼死一搏的决定性时刻被军队分心拖累,也不会被刘邦的军队抢回来甚至俘虏。作为项羽一生中最宠爱的人,于吉对项羽的感情被永远铭记。除了深爱和占有欲,她还有爱人和战友的忠诚。
与其他历史故事不同的是,张爱玲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描写了靠近于吉的心和女人心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写到于吉想象项羽成功后会抛弃她的心理,构成了于吉自杀的可能性之一,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厌倦依恋。
“她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她把他的野心当做她的野心,她把他的胜利当做她的胜利,他的痛苦当做她的痛苦。”“每次他睡觉的时候,她一个人拿着蜡烛出来巡视营地的时候,就开始想她的私事。”[3]虞姬的女性意识逐渐萌发觉醒,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但她现在的状态是项羽身后的一个影子。
也许太阳和月亮的关系象征着男女之间的关系。当女人跟在男人身后,以男人的事业理想为中心,牺牲自己的时候,也意味着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标。这是一种可悲的状态。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于吉厌倦了这种依附的姿态或生活方式,所以她不得不以死亡告终。
我觉得这也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在历史上作用的解读。如果战斗成功,光荣与荣耀属于男人,男人将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年,而女人的生死终究是陪衬或微弱的回声,反映了女人在历史长河中因力量弱小而被历史埋没的悲哀。
第二,从运用听觉的角度看表现手法
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楚汉争霸之时,刘香划分了楚汉边界,然后项羽率兵东进,刘邦私撕契约,向东追击向君。项羽陷入了可怕的境地,粮草断绝。刘邦按照韩信的算计,让汉军在向君的营帐外唱楚辞故里。所有的楚军士兵都被四面围困。由于多年的辛劳和对家乡的留恋,他们伤心欲绝,跟着唱了起来,导致汉军士气崩溃,灭楚。
张爱玲非常重视听觉,低沉的音调,缓慢的节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在寂静的夜晚飘在空中。从几个人唱到大合唱,一开始她的声音很弱听不清,逐渐变强。声音由弱变强,渲染出一种时间在推进,战局在加剧的氛围。
张爱玲通过音乐渲染出来的气氛和效果,“低、闲适、慵懒”的轻松舒适的文字,体现了项羽的于吉和楚军兵的沉重悲凉的心情,给人一种苍凉感。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的那句“胡琴在万家灯火的夜里咿呀呀拉呀拉呀拉呀——别问了!”[5]
就像暴风雨前的平静,用动态对比的方式放大了决战前夕的冷寂冷峻感,烘托出士兵在厮杀时战斗的激烈与血腥。
可见,音乐,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首思乡曲,更是一首压轴曲。在小说中,它是战歌的前奏,是人物内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