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史
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州沿海民众移至内地,设置边防。木板碎片不准入水,粮食货物不准过境。——夏琳:《海纪集》
郑成功收复台湾省。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当福建等沿海地区局势再次基本为清政府所控制时,又下令移边,福建“移民出边至内地,但仍宣布严禁出海,断绝交通。”作为郑明政权的第二继承人,郑经当政(康熙二年至康熙二十年,即1681),恰好是清政府对海外岛屿实行最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的时期。因此,郑州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客观环境比较严峻。但据有关史料记载(“深耕,鱼盐,安抚土人,对外通商,畏香客,今吾乐为天庭。”——阮敏喜:《海上经验》),郑经统治时期,促进了台湾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难道不是与清政府竭力推行的“经济封锁政策”相违背吗?本文从这一历史问题入手,运用经济学、比较史学等相关历史研究方法,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对郑经统治时期台湾省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郑静的肖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手工业的发展
据有关史料记载,提倡手工业是发展郑经经济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不仅使岛上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给自足,也使他们能够将多余的产品销往海外,以换取硝石和武器等军备。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当时台湾省手工业的发展过程和情况。
在手工业发展方面,郑经的策略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是大量开发土地,兴修水利,增强岛内军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日常粮食需求能够自给自足;其次,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和改进制糖、制盐、烧瓦、建筑、造船、冶铁等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省时期,制盐的方式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卤水熬制法”,但从郑经时期开始,这种制盐方式开始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暴晒制盐法”。这种新方法的采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盐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当时台湾省盐业的发展。其具体历史记载如下:
因煎盐之苦而困窘的台湾省社会,通过在涩口筑起山头,泼海水作卤水,晒太阳煮盐,吸取教训,养活百姓,日益繁荣稳定。
种种迹象表明,郑经统治时期,台湾省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相当丰富。关于这一点,著名水军将领施琅在《陈宫台省弃疏》中的一段记载就是最好的证明。具体内容如下:
我按顺序做了征服,见证了土地,准备了野沃土糊。品薄,农桑耦合,鱼盐相育。所有的山都是茂盛的树,到处都种着竹子。硫磺,藤条,甘蔗,鹿皮,所有日常所需,一应俱全。
在封建王朝,发达的手工业无疑是促进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为郑经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对外贸易的发展
如文中前文所述,为了间接逼倒“明郑政权”,清朝中央政府在郑经统治时期对台湾省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那么,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郑经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的呢?
毫无疑问,大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必然是郑经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但如何避开清政府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封锁,是郑经发展对大陆贸易的前提。基于此,郑静“研究”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在大陆沿海地区设立一些走私和跨境(跨境逃逸)的交易站,通过这些交易站将大陆的货物间接转运到台湾省。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郑经以厦、达濠(在广东潮阳)为(清初反清人物)等人占据这一有利形势,迅速加紧内地贸易据点的布局。史书记载,当时:
为市场割草,禁止哄抢,公平交易。沿海内陆的穷人都是晚上偷货入境,虽然小孩子是无辜的。自然大陆太平,边疆无患。它的大量货物在台湾省聚集和流通。结果是物价持平,外商越来越红火。——姜日升:《台湾省的故事》
走私据点的建立只是当时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环节,如何保证这些据点的顺利和安全运作才是打通整个通道的重中之重。对此,“郑明政权”当时采取的主要策略是“收买”,这可以使边境禁令名存实亡。具体历史记载如下:
虽然汛期有防备,但越是能时不时的穿过去。带着马鞍和盔甲的追兵是护卫。即巡逻哨重复,嚣张者必避之。所以不缺台湾省的物资。——姜日升:《台湾省的故事》
此外,扩大贸易对象也是郑京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据有关史料记载,郑经统治时期,除大陆外,台湾省还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相互贸易。从下图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郑经时期台湾省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东亚的日韩,其次是菲律宾(其实是和西班牙人进行贸易的,因为菲律宾群岛早在龙五年(公元1571)就被西班牙人占领了)和东南亚国家,其次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事实证明,郑经此举(扩大贸易对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对台湾省“经济封锁”带来的潜在危机,而且通过贸易进口的手段加快了其军事建设和资本流入的速度。例如,台湾省在与日本的贸易过程中,用大量的铜、武器、盔甲、金银等物品换取鹿皮、药材、丝绸、糖等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综上所述,郑经时期,针对清政府的“经济封锁”,台湾省发展自身经济的策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其次,产能过剩的手工业产品通过海外贸易销往周边国家,反过来促进了自身经济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清政府“经济封锁”对台湾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