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关于唐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唐太宗是有功绩的,他的功绩被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他的缺点和过失也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评价他就是“功过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唐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时期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产生,唐太宗之所以成为一个杰出进步的历史人物,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发生了反对杨迪暴政的农民起义,人民反对苛捐杂税,要求减轻赋税。人民反对生死,要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民反对战争的好战性,要求吴言培养文学,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顺应了历史潮流,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与官员关系融洽,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贞观之初。唐太宗的臣民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视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建议就像一条小溪;臣下直言相谏,君选贤任能,臣下尽职;君主严格执行法律,他的副手们也遵守了法律。大家都努力看思琪。这种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活力,从而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保障。

第三,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部下的德行、才能甚至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扬长避短。唐太宗可以吸收和继承古今历史上的成功、失败、得失和教训。在处理军队事务时,他经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也能及时纠正自身和国家政策中的不足和疏漏。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的优越思想和见解,是贞观治天下不可或缺的养分。

但唐太宗并非完美无瑕。他虽然聪明,但也有昏庸的一面。他的生活充满了闪光点和阴暗面。尤其是贞观后期,他变得骄傲起来。他沉浸在庆祝成功和歌颂的喜悦中。他从接受建议变成了不听不同意见,从大度变成了偏执,辉煌的光芒逐渐被昏庸所取代。一代君主变得衰老而无生气。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制度本身是唐太宗堕落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是排他性的、至高无上的。唐太宗虽然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他不是神,他有自己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这种不足不仅不能得到彻底纠正,反而会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自满是唐太宗堕落的催化剂。贞观初期,唐太宗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贞观中期,他的思想中出现了自满的因素,这种因素后来越来越严重,成为他堕落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越来越多疑和偏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政治在变革前后有明显的差异,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是多方面的,有时是矛盾的。虽然他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