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元代绘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从宋的兴起发展到元代,达到文人画整体意境的顶峰,倪瓒就是顶峰上的一座丰碑。

倪瓒经典《六子》。“六君子”是指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比喻君子。“隔着秋水遥望云山,能见古木抱坡。其实比起六君子,正直是不偏不倚的。”这是黄在荧屏上的诗,因此而得名。

《六君子》是中国的一幅古画。材质纸墨。长61.9厘米,宽33.3厘米。这些文物原本是私人收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幅画是典型的三段式横向构图,中间隔着一条河。前景是地平线上一堆起伏的山峰。

特写是松树、柏树、樟树、楠木、槐树、榆树这六棵树直立在斜坡上。树干高大苍劲,枝叶稀疏萧瑟。秋风吹来,片片落叶飞落,软软地落在坡的缝隙里,落在田埂上。

树后的中间场景很大程度上是空白的,但不是空的。宽阔的太湖水面静止而深邃,无边无际,没有一点人的痕迹。它是如此的荒凉和安静。

中年倪瓒的笔墨风格越来越成熟,惜墨如金。整个画面没有多余的笔。笔锋干涩灵动,岩石用折带勾绞。这是倪瓒笔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土坡采用皮马甚至解索皴,使土与石的形状和质地截然不同。

树分别聚合2株和4株,叶为线钩2株,点叶4株,横点、直点、中间点,形象生动,前后错落。

用毛笔在树体和坡石的结构褶皱和暗部略刷,然后用淡墨断染,用浓墨沾苔,达到结构牢固,层次分明的效果。

《六君子》以其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荒凉的湖光山色,反映了画家失意落寞的心境,可谓经典之作。以倪瓒为代表的元末文人画的创作理念,纸本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已经完善成熟。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是“元四家”之一。人物小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他爷爷是家乡的大地主,很有钱。倪瓒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父亲去世早,由哥哥抚养。他的两个哥哥都是道士中的上层人士,所以他们邀请了王仁甫这个“真人”作为他们的导师。受家庭的影响,倪瓒养成了超然物外的性格,过着清清白白的生活。

倪瓒有“洁癖”,他的轶事被世人津津乐道。他是自古以来无人超越的“奇葩”。平时喜欢“洗”,洗枯树,洗人,自己建香厕所等等。

倪瓒一天洗好几次日常衣物,他的文房四宝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随时擦洗。院子里的梧桐树也是要命的,每天早晚都要用水冲洗。

奇葩一:有一天,朋友在家过夜。因为怕朋友不干净,晚上居然去检查了三四次,突然听朋友咳嗽,担心通宵。黎明派仆人四处寻找一个朋友的痰。仆人们找遍了每一个角落,没有看到任何痰的痕迹。他们怕被骂,只好找了一片叶子吐在上面,送给倪瓒。他远远地眯了一眼,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仆人送到三里外的地方扔掉。马上派人日夜打扫梧桐树,擦树干擦树叶,很快梧桐树就被洗死了。

奇葩二:倪瓒太爱干净,所以很少接近女人。他碰巧看中了一个叫赵的歌手,她唱歌又聪明又好听,于是他带她回家过夜。他担心葛姬不干净,就叫她好好洗澡,洗完就睡觉,从头到尾摸摸她的脚,闻闻。她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干净,就命令葛吉再洗一遍。他又摸了摸,又闻了闻,还是不放心,又洗了一遍。洗完就天亮了,葛吉又羞又恨的哼了一声就跑了。

奇葩三:倪瓒这么干净,毕竟也是人间烟火,进出都有吃的。我该怎么办?他有自己高明的想法,设计自己的主管造一个香厕所。他的厕所是空中楼阁,用香木做的格子,下面用土填,中间铺着白色的鹅毛。“你下去,鹅毛盖着,就闻不到污浊的空气了。”

倪瓒晚年遇到了农民起义。他分散了所有的财富,乘船绕太湖航行。他行踪不定,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六君子图》是他游太湖时画的。这一时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许多名作,如《松林亭》、《魁榆村丘吉图》、《山石奇图》、《舒婷遥岑图》、《河上秋色》等,流传后世。

明代江南人以是否收藏他的画来划分雅俗,他们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明清画家影响很大。八大山人曾临摹倪瓒的《仿倪云林山水图》。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入京做官,他不肯去,并写了一首名为《山雀之家》的诗:“惟清水不污尘”,表明他不愿意做官。明洪武七年(1374),病死。相传死因是朱元璋派来的。“秋风比毛,南方的苍凉之气已经消失。唯有南心不改,泪墨写离骚。”

倪瓒曾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大英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