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丽江和大理真的很漂亮。很想知道纳西族和百家姓的古语言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纳西族:纳西语的方言差异有纳西语、那语、那日语、那汗语、那若语。这些说法在读音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姓都是“Na”;西、恒、稀、日都是“人”的意思。1954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按照从名原则,确定纳西族为统一民族名称。纳西语一般归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介于羌语支和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两种方言:西部方言和东部方言。使用西部方言的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一般来说,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和戈巴。东巴(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具有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书写形式比甲骨文更原始。它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这是一种音节文字。
白语是白族人民的民族通用语言,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使用,在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也有使用,分布区域比较集中。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最有争议的语言之一。由于白语的语言结构与汉语、藏缅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术界对白语的归属尚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藏缅语族理论、汉白语族理论、汉语方言理论和混合语言理论。其中,藏缅语族理论是民族语言学领域的主流意见。关于白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地位,傅茂基、、赵等人认为白语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马蒂索夫、戴、杨等。主张白语有自己的分支,即白语支。一些学者把白语列为藏缅语系中的一种“未确定”语言。
白语是白族人民的民族通用语言,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使用,在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也有使用,分布区域比较集中。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最有争议的语言之一。由于白语的语言结构与汉语、藏缅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术界对白语的归属尚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藏缅语族理论、汉白语族理论、汉语方言理论和混合语言理论。其中,藏缅语族理论是民族语言学领域的主流意见。关于白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地位,傅茂基、、赵等人认为白语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马蒂索夫、戴、杨等。主张白语有自己的分支,即白语支。一些学者把白语列为藏缅语系中的一种“未确定”语言。
白语和汉藏语系中的其他语言一样,也是一种单音节词根语言,形态变化并不复杂。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由于白语与汉语和藏缅语族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白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与藏缅语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与汉语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白族方言的语音特点大致如下:辅音方面,三个方言都有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五组辅音,而怒江方言有舌尖后面和小舌两组辅音。怒江方言的塞音和擦音之间存在清浊对立,而其他两种方言的清浊对立已经消失。31和33声调中的塞擦音虽然仍然保留了浊音,但意义上没有区别。元音方面,各方言元音数量较少,元音一般分为两类,与彝语支语相同。大理方言的鼻元音已经完全脱落,只剩下简单的口元音。剑川和怒江方言有与口元音相对应的鼻元音。大理和怒江方言有卷元音。声调,有六到八个声调,声调和声母关系密切,根据元音松紧可以分为两类。汉语借词的声调和白人语言的声调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词汇上,单音词多,复音词少。很多词(包括大量基本词)与汉语关系密切,应该是不同历史时期借用的汉语借词,大部分应该是以音义借用的形式直接输入的。早期汉语借词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的起源,已经进入白语的基本词汇,可以作为构词语素构成新词。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白语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新词和术语。因此,汉语借词在白语词汇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是白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构词法有三种:附加式、重叠式和复合式。
语法上,白语各方言差别不大。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主要是SVO,和汉语差不多,但还保留着古白语的OV语序。副词、助动词、意愿动词大多位于中心动词之后。量词非常发达。一般名词都有量词,有些量词具有名词词缀的特点。量词位于名词之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应用广泛。动词和助动词的否定和肯定,人称代词和格的变化都是通过语音屈折来表达的。可见白语的语法深受汉语的影响,但也保持了古白语的一些特点。
白语的三种方言中,剑川话和大理话比较接近,除了词汇和语音上有一些差异外,大体上可以互相对话。碧江话与其他两种方言(尤其是大理话)有很大不同,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总的来说,白族认为怒江话最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影响较小,其次是剑川话,受汉语影响最大的是大理话。这种认识大体符合白语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语言和方言的区域分布和人口
大理(南部)方言包括大理话和祥云话,分布在大理、洱源、宾川、云龙、漾濞、永平、云县、凤庆、祥云、邓氏美蓉、巍山、保山、南华、昆明、元江等县市,以大理音为代表。剑川(中部)方言,包括剑川方言和鹤庆方言,分布在剑川、鹤庆、兰坪、丽江、云龙、洱源、漾濞、永胜、宁蒗县,以剑川语音为代表。怒江(北方)方言,原名碧江方言,分为泸水(原碧江)和兰坪方言,通行于怒江州的泸水、福贡、公山、兰坪和迪庆州的未夕、香格里拉(原中甸)、云龙、洱源四县,以泸水语音为代表。
中国白族人口654.38+0.85万(2000年),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内白族人多以白语为母语。大理方言人口约60万,剑川方言约50万,怒江方言约654.38+万。加上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的白语人口(包括以白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大理回族人口),白语人口约为654.38+0.3万人(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估算人口不准确)。
书面和书面语言
白族有两种民族语言,即老白语和新白语。旧白话文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新白话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表音文字。
老白书,历史上又称“白书”、“伯书”,创制于南诏中后期(公元9-10世纪),是典型的汉字家族。为了与建国后创造的拼音白话文相区别,又称为“方音白话文”或“汉字白话文”。其书写符号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①借用汉字。用现成的汉字记录白语,有注音读、训练读、借用一切音义、借用文字等。2自制生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异体字(由汉字笔画组成)、汉字省略号(由汉字省略号部分组成)、仿汉字(以汉字造字理论为基础,由汉字及其偏旁部首组成,其中以形声字和音义复合词最多)和加法汉字(由汉字和无意义偏旁部首组成)。因此,古代白话文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的,由各种造字方法组成的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
白话文形成后,由于南诏和大理两个民族政权以汉语为官方语言,没有规范和推广,白话文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全民族的通用语言。但在民间仍广泛使用,文献资料包括各类碑刻、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量用白话文写的文章被烧毁,大大降低了白话文的社会功能。然而,在白族民间,白族民间艺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白族民间艺人大多用古白族来记录歌曲和歌词,一个民间艺人往往有三四十本或五六十本白族的歌曲和歌词。宗教抄写员也用白文书写各种经文和颂词。柏文的贡献数量可观,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建国后创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称为新白话文或表音白话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其字母顺序、名称、书写方法和读音与汉语拼音字母几乎相同。1958制定了《白文字方案》(草案),但没有实施。该方案在1982和1993进行了两次修改,并在剑川和大理方言区进行了试验和推广,在双语教学和扫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