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刮风沙尘的日子越来越少。这是如何管理的?
“每年都有风,从春天到冬天。”这是90年代以前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当时这里的南大漠滩是卵石戈壁,沙地,贫瘠荒凉。由于地处河北坝上的风走廊和内蒙古的风源以南,全年有40多个大风天。
“以前这里全是鹅卵石和粗沙,开着亮晶晶的花,风沙特别大,老百姓苦不堪言。”75岁的延庆县绿化办原主任杨回忆起当年治理南大漠滩的情景,感触颇深。“我们当年种下的树,现在都变成了森林,绿染桂川,大漠沙滩变成了绿洲,沙尘暴消失了。”
17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近日宣布,为防止土地荒漠化,北京多年来不断加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目前,全市5个沙尘暴危害区已得到彻底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绿荫覆盖。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延庆康庄、昌平南口、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为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247.5万亩,自然灾害频发。“只要一刮风,到处都是庄稼被毁”“白天两茬,晚上两茬”是当时北京生态的真实写照。
为了恢复生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农田林网和重点风沙危害区造林工程。2000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百万亩平原种植等生态工程,大规模治沙植树,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奋战在造林一线40年的杨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加大了对地区沙尘暴的治理力度。经过6年的努力,延庆人民在这里种植了32种300多万株苗木,让卵石荒地全部披上了绿色的衣裳,筑起了北京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多岩石的海滩上种树极其困难。没有土壤,没有水源,一铲子全是石头。有些地方有几十厘米厚、比混凝土还硬的岩浆层。为此,杨带领绿化队从50公里外的水库引水到荒滩,从附近运来五六百万立方米的“客土”种树。
“最困难的是挖一个洞。这台机器不能铲石头。它需要人们用铲子来挖。如果挖不动,就需要钻子。每个树坑里都要铺上大塑料袋,防止水土从石头缝隙里漏出来。”延庆区绿化办副主任王华坤回忆说。刚参加工作时,她每天顶着风沙烈日跑到卵石滩,带人从打点、挖坑、还土、验苗、栽植到浇水,严格植树,最终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今天的延庆绿树成荫,到处都是‘森林走廊’。这种美是几十年前延庆人无法想象的。”延庆区副区长刘瑞成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庆的森林覆盖率不到7%,现在已经达到59.28%,为即将在延庆举办的北京世博会奠定了绿色基础。
始于2000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中国北方抗击沙尘暴的重要工程。经过多年实施,北京市目前已在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完成造林830万亩,构筑了北京西北地区抵御沙尘暴的第一道防线。截至去年年底,项目区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9%,比2000年增加14.1%。项目所在的7个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2012年,北京有史以来最大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在平原地区大规模造绿,特别是5个风沙危害区造林25.3万亩。通过这个项目,昌平西部20多年无人管理的2万多亩煤仓场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森林景观。
远眺昌平白洋沟西桥,圆柏、白蜡、国槐、榆树等各种树木长势良好。昌平区园林绿化局造林林管科科长孙华斌说,这里曾经有近2000亩的煤仓和煤场。由于长期的采砂和乱采滥挖,形成沟壑纵横的沙坑,有的深达四五米,土质沙质贫瘠。
这里种植了90,000多种树木和灌木65,438+00多种,以改善土壤和整理地形。树长大了,杜绝了非法采矿、挖沙石和违章建筑,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以前我们不是石头就是沙子,不会骑自行车。现在我们眼睛都绿了,沙尘暴基本没了,变化太大了。”55岁的昌平土楼村村民张春雨说,通过造林项目,他和村里其他40多名村民现在都是护林员,每人负责维护几十亩林地,收入比过去在荒地上种田高得多。
沙尘暴正逐渐离开北京。根据北京天文台的沙尘数据,上世纪50年代,北京春季平均沙尘日长达26天。2010以后,北京平均沙尘暴日数为3天左右,京津冀沙尘暴频率降为每年0.1天。截止2018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