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历史教育局限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的、线性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充分落实。这些都制约了历史教育的功能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在哪里?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认真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良性互动,教师要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历史学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困难。历史的过去特征使得历史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被还原和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反。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自信,以此建立坚持研究的兴趣。所有这些都对学生的历史兴趣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把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日程。为此,几经论证,我们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欢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为突破口,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开设地方历史选修课,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地方史料,进行分析加工,所以档案这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直没有被重视的特殊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泛黄的档案,掌握收集史料、分析处理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从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载体,它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教材等历史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不雕琢。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无尽的探索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不会产生持久、长期的学习效益。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研究加工过的历史载体(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与地方历史相关的话题,然后去档案馆探究未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实际的有效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和激活对课本相关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受益终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在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通过积极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经验。其中,青十九中结合了学校位于吉焦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女多的特点。在一年级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分阶段组织学生学习吉焦铁路简史。比如,到青岛市档案馆查阅、提取档案的学生,先进行简单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知道如何利用档案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和编号,查阅整个案件和档案。面对卷帙浩繁的卷帙浩繁,学生一开始不知道从何下手,然后教师充分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巧妙地设置一些专题,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如:通过德国总督府整理的文件,德国殖民者修建吉焦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吉焦铁路局的年报,分析了吉焦铁路的建设是伟大还是太伟大。学生利用每周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室。他们工作了整整一个学期,收集了很多特殊的资料。在学期结束时举行的总结会上,学生们纷纷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去档案馆的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醒目的统计图,把德国修建吉焦铁路的投资和铁路建成后掠夺的财富放在一个表格上,让人一目了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为。去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建吉焦铁路需要双倍的回报,就是想长期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4496万多马克的掠夺金额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吉焦铁路当局1898到1914的报告统计出来的,如果不是65438+。虽然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有些不成熟,但这是他们自己学习和实践的产物,从中传递出可贵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就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基于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