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螺的历史记载

《辞源》载泥螺:即吐铁,宁波产泥螺,似蚕豆,可代替海断层。吐铁条中有:软体动物,一种泥螺,俗称黄泥螺,形似蜗牛,壳薄,吐吞沙子,沙子黑如铁。说到桃花,又美又腌,一朵是土铁做的。宁波著名学者全在每年雨季过后,记录了万翁人顾虚的故事。

龙山黄螺的饲养早在宋代就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桃花盛开时,三北的黄螺品质最佳。此时的泥螺刚长毛,体内没有泥巴和不孕,特别好吃;中秋产的“桂花泥螺”虽不如桃泥螺好吃,但也富含脂肪,极其美味。龙山出产的黄泥螺特别肥,是因为慈溪沿海有大量的低潮滩,是钱塘江、曹娥江和长江出海口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土壤肥沃,尤其是龙山一带,条件更为有利,所以出产的泥螺品质特别好。明代学者张如兰在《投铁之歌》中写道:“土非土,铁非铁,肥如泽,鲜如屑。原籍宁波市,貌似嘉鱼洞。盘子里有玛瑙,桌子前面有血。见品者,饮者捏之,举杯吃之,皆宜,腥气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