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部历史剧《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看莎士比亚的伟大
《亨利六世》讲述了英国沦陷的故事:亨利四世弑君自立,英国受到天罚,亨利五世英年早逝,儿子亨利六世身体虚弱,惧怕来自外部的强大法国敌人,却被温彻斯特大主教、约克公爵等控制,而且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最后弑君悲剧重演;另一方面,理查三世讲述了英国的邪恶及其极度成功的故事。理查三世的胜利不可避免地成为万恶之源。从托马斯·摩尔的《理查三世》开始,理查三世就一直是典型的妖魔化、邪恶、血腥的暴君。但如果只把理查三世当成恶暴君的反派象征,那就大大破坏了莎士比亚的“小言大义”。
?首先,理查三世丑陋畸形的外表,残忍奸诈的内心,巧妙的诡计,口是心非和个人野心湮灭了他的良心,为了达到目的,所谓“只要结果好,行为总会被原谅”完全是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狐狸和狮子——狡猾和武力。在《理查三世》开头的独白中,理查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理查德三世颠倒了道德秩序。在他成为国王的路上,被神杀死,被佛杀死,不顾良心。
?我们可以看到,理查三世与善良但无能的亨利六世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第一部四部曲中理想君主的两极偏离。后者是莎士比亚向世人展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失败。最终,作恶多端的查尔斯三世引得众怒而反目,最终死于亨利七世之手,实现了英国历史上的净罪与救赎。
其次,莎士比亚构建的文学话语不仅凸显了理查德邪恶阴险的形象,也展现了宫廷中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在剧中明白无误地说:
?第三,理查三世的主要目的是表明上帝的意志在英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所以理查三世的统治地位只是上帝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其他人犯罪(宫廷斗争)造成的所有罪责都由理查三世一个人吸收。他是整个国家的毒瘤,全体国民联合起来对抗他。《理查三世》是一部宗教色彩浓厚的历史剧。我们明显地在剧中找到了隐藏的上帝和神学语境:上帝的秩序原则在剧中无处不在;里士满作为上帝的牧师的自白;贯穿全剧,莎士比亚让所有的罪恶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玛格丽特的咒语;以及《理查三世》中的大人物,死时都承认自己的罪过,顾及他人的虔诚心态。例如,克拉伦斯在凶手进场前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查三世是整个英格兰堕落和邪恶的替罪羊,所以他也是一个悲剧形象。剧本从一开始就描绘了理查德从小的苦难,面对苦难的逆反心理以及一系列突破现状的计划。他遭受的不仅仅是歧视,更重要的是,这个“残缺的身体”剥夺了他享受青春、爱情、欢乐和幸福的权利。人的本质是保存和超越自我的欲望。就自我保存而言,每当个体的生存受到阻碍,情感欲望在生活中受到压抑时,就会自然而然或本能地用任何手段去抗争和突破所设置的障碍,放弃就等于死亡。理查三世就是这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虽然他没有使用正当的方法,但他一直与命运抗争,成为一个悲剧英雄。此外,他的悲惨境遇也在化敌为友的诅咒的实现下重现。当里士满说“他手下没人愿意我们赢,免得他赢”时,剧中最聪明的人,竟然是被骗得最多的人。
?第二部和第四部的创作时间落后,但却是第一部和第四部的前传,追溯了英格兰历史罪恶的发生。两部剧共同构成了从堕落到救赎的主题内涵。在《理查二世》中,莎士比亚追溯了现代英格兰的原罪,即从波林·布洛克(亨利四世)到理查三世击败博斯沃思的一段不幸历史。
?理查二世毫不含糊地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问题:王位继承权和“君权神授”会永远存在吗?剧中的理查二世是神权的代表。他深信王位来源于对天堂的赞美,他非常漂亮地讲述了国王的尊严是如何受到强大权力的保护的:
?但他以权威满足自己的好恶,随意滥杀无辜,不在乎国家利益。国家变成了私人领地,所以他越来越不满。他的王位的合法性已经不存在了,这可以从老兵约翰·冈特的临终寓言中看出:
?莎士比亚显然在这部戏剧中考虑到了王位的重要性。在莎士比亚看来,王权不是目的,而是保证国家安泰的功能。理查二世的倒台显示了王权神授的动摇。但是君主的神权是可以侵犯的,那么臣子们可以废除君主自立为王吗?换句话说,弑君得到上天的祝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君权神授的崩溃意味着君权可以腐败。
?理查二世是英国王权的正统继承人,即所谓的“合法国王”,但他不是“合格的国王”。相反,波林·布洛克是合格的,但却是非法的。他虽然赢了,但也失败了:亨利四世并没有因为弑君罪而成为真正的国王,只是一个篡位者;
?他的成功给英国带来了罪恶,但他也未能幸免。波林·布洛克成了大混乱和分裂的始作俑者和源头,他的后继者——从亨利五世到理查德三世——延续了这种原罪,最后延续了第一部四部曲。
?在很多学者看来,《理查二世》的内容确实简单单一。但是,根据莎翁历史剧里蒂利亚德所做的分析,理查二世想展现的是中世纪的优雅典雅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受到了威胁,最终被目前更为熟悉的世界所取代。所以莎士比亚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用最好的技巧描述了理查二世,同时暗示了波林·布洛克的世界有发展或萌芽的可能。所以,理查二世实际上宣告了莎士比亚历史剧在整个时间段的重大主题结构:最初的繁荣——一场犯罪打破了这种繁荣——一场内战——最终重新走向繁荣。换句话说,《理查二世》作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逻辑开头,一开始就设定了这样一个堕落——救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