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去一场文学盛宴

带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去一场文学盛宴

——梁军先生小说《悉尼之梦》研讨会掠影

七月是一个重要的季节,七号必然会有一个不寻常的会议。

温暖的阳刚之气,恰到好处的时间,恰到好处的缘分,2019年7月7日1:30,梁军小说《悉尼之梦》研讨会在阿什菲尔德举行?隆重举行。

蓝天上飘着白云,冬日暖阳下涌动着诗意的灵魂。梁军先生以墨烹情,花满硕果,文友来一场文学盛宴。

著名学者怀博士为什么要来?著名编辑、作家石女士,新洲中国作家协会会长张、副会长安红,悉尼北京同乡会会长徐永群先生,著名作家何女士也专程从堪培拉赶来。田甜、田慎生、易安、钱镜华、贾虹等众多文坛名人和前辈相继到来,显示了梁军先生作品研讨会的吸引力和忻州市作家协会的凝聚力。

带着书香和异域风光,素未谋面但已是多年好友的文学朋友们在这里相遇。无论是华丽的文笔还是平实的语言,无论是明媚的情怀还是苍凉的笔触,今天,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在悉尼这个伟大而浪漫的城市,文学殿堂依然神圣,赴约的人都充满了敬畏和虔诚。

码字飞墨,纸上谈梦。

梁军先生介绍了他写作的初衷和这部小说的写作过程。他的叙述就像是在红尘的波涛中画了一艘文学的小船。有素材的积累,有主题的掌控,有默默的坚持,有自然朴素的灵感。他在讲述书中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在澳大利亚文坛激起涟漪,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海外华文写作需要一个讲真话和批判性评论的环境。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梁军先生有一颗不仅听赞美诗,而且渴望中肯建议的心。

著名评论家怀教授为何率先发言,既肯定了先生的小说,又对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和创作灵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作协主席张就突破思维局限,创新写作模式提出建议。著名作家石女士曾任《文汇报》编辑,对其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结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文艺创作的精品有尺度,有景象,但没有终点和顶峰。创作创新永无止境,作家要不断从一个高度爬到另一个高度。讲述者口若悬河,倾听者热情倾听。

台上的评论各抒己见,台下的文艺朋友受益匪浅。这是一个写作的天堂,人们在这里用文字表达与朋友的感情。有些朋友虽然做了很久的朋友,但是没有见过面。从中国到悉尼有几万里的距离。今天能在异国他乡相遇,这份难得的缘分不可不珍惜。

美丽优雅的何是一个用时间酿出美酒让文字开花的女人。她曾经写过几十万字的小说《人生400度》。自然,专业作家以深入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坦诚的态度分析了梁军先生的作品。她在读《悉尼之梦》时还拿出了一张个人关系图,可见她评论认真,阅读习惯良好。她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不仅赢得了梁军先生的认可,也让所有在场的听众点头。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特约书评人,我将自己对《悉尼一梦》的阅读结晶为一种美学理论,更加关注梁军先生创作这部长篇巨著背后的艰辛历程和心路历程,这里有信仰的力量,也有最初的坚持。走近他的文字,聆听他的故事,解读他的创作背景。

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常态,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击,让作家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文学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地和精神火炬。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的芦苇,更是一个生命、自我、灵魂的觉醒。澳大利亚优美的自然环境或许能让心肺舒适地呼吸,但只有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为灵魂注入新鲜的氧气。我很高兴我的书评得到了梁军先生的认可,并在澳华文学网和悉尼的中文报纸上发表。

感谢作协组织的活动,坐在那里静静聆听,仿佛回到了我梦想的起点。以文会友,很好的学习机会,精神饱满。

写作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物质生活,但一定能滋润我们的心灵和灵魂,拉近我们与道德、良知、自由、善良的距离,最终呈现出我们为之奋斗的人文价值。

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聚集在这里,相互取暖,相互学习。

让相聚成为文学之旅的驿站和起点:今天沉浸在书里,明天陶醉在韵笔里。

附上我为梁军先生写的书评:

心中有信仰?文字有力量。

——评梁军先生的《悉尼梦》

青花瓷

写作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它可以记录历史,表达思想,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我从未见过梁军先生,一本书《悉尼之梦》成了我们在异国他乡相遇的机会。

我拿到这本书后,废寝忘食。这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悉尼华人追梦长卷,全方位真实呈现了海外移民的生存焦虑与幸福。

雪梨的追梦,是从生活的场景到人性深处的跋涉。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展示和描写,传达了一个作家对社会的思考和温暖。读梁军先生的作品,感觉他在写作中保持着一种孤独而又勤奋的心态,在“故乡”和“异乡”之间自由游走,生活在彼岸,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以独特的笔触为支点,以在澳洲生活的经历为经纬,画出了一幅生动的移民浮世绘。

海外移民生活如一条河,穿越山河雾霾,进入蓝天白云下的碧海。这里看似安静舒适,实则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

表面上看,移民的生活光彩照人,但光彩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不可触碰。这部小说聚焦的就是这种状态,一种只有生活在悉尼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悬浮感:一方面是天空中梦想的召唤,一方面是地球上生存的艰难。

生动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是这部小说的两大亮点。

梁军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几乎触手可及,无论是辛勤工作的出租车司机彭钢,还是在国内给留学生制造麻烦的黄诗煊;无论是为了绿卡而失去自我的田小姐,还是形影不离的刘先生刘太太,他们仿佛就住在我们身边,一点都不遥远。在拥挤的唐人街,在写字楼的走廊里,在街角的咖啡店里,在餐馆的酒桌旁,几乎随处可见书中人物的影子。

留学、打工、技术移民、中介、帮派、假结婚、绿卡、护照、选举法案等知识和素材的积累,使得梁军先生在各种人物关系的生活场景中巧妙地编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是对作家艺术技巧的综合考量。

风光之下,跌宕起伏满满;繁荣的背后,是黑暗。

梁军先生写了沈博士的家人第一次来到澳洲时的震惊,以及拿到绿卡时的喜悦。另一方面描述了他从国内大学教授成为打工仔,沈太太从高级法官成为卖鱼的差距。

细节之美是一本好小说的标准。

彭钢的性格里有很多细节,比如整天服务各种客户的疲惫,被同性恋骚扰的尴尬,暗恋朱迪的酸涩。淘宝连同刘、一次次被文物圈深度忽悠,朱迪被拉去联手挖矿,却在途中因为袋鼠出车祸受伤,发财的计划一次次泡汤。他们在夹缝中挣扎求生,在人海中沉浮,这一切在梁军先生的作品中紧密相连,让人身临其境。

女代表朱迪是写了很多关于作者的人物。她不仅外貌出众,情商也很高。她兼顾读研和兼职,尤其是接待来自中国的政府代表团当导游。她大方又巧妙,既照顾到了潘导演的需求,又帮助她的追随者走出困境。虽然她一个人在悉尼打拼,但是她自强独立。

人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计”,是反映当地生活的晴雨表。小说通过刘夫妇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憧憬和期待,也真实地表达了中年人的压力和躁动。

什么时候安静就好,不过是我的眼泪和艰辛。当你走上移民之路,你不想回头。毕竟这是你想要的世界,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

这些海外华人都有一种四海为家、万事如意的多元文化性格。他们不会像浮萍一样无根随波逐流,而是像蒲公英一样,撑着勇敢的伞生根发芽。

梁军先生用每一个个体的生动视角去看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移民,很好地展示了他对主题、材料和结构的驾驭能力。

移民的意义是选择一棵好树生活,人生的意义是愿意在地上爬行,为梦想努力奋斗,在追梦的路上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 * *经历了磨难,让这些中国人相互信任,更加团结。在书的最后,他们* * *乘坐豪华游轮旅行,这也预示着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将在悉尼这座伟大而浪漫的城市,继续书写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文学创作绝不是文字游戏。我欣赏梁军先生强有力地表达了他内心的信念。这是海外优秀作家向华人社区传递的最生动、最有活力的气息,也说明了文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

我希望并期待梁军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