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庙的历史演变
道宣律师住在贞观奉德寺,据说有位护法告诉他,“碧清观村叶静寺地是宝,道可学。”叶静寺的名字由此而来,这也说明白泉寺和叶静寺属于同一座寺庙。据宋《长安志》记载,林德二年(665年),诏书宣布在此筑石坛。
唐高宗公玺二年(667)十月三日,道宣律师辞世,葬于谈固石室。下令在世界各地的寺庙提供道宣律师的画像,并让著名工匠韩制作雕像。唐穆宗曾称赞说:“完美的世代是存在的,所以如来能使他们到来。龙鬼归来,诸神侍奉。飞了五天,万里辞职让我很意外。太阳西沉,佛祖东升。我是第一个皈依者,我是宗主。”由于他长期居住在钟南山,后人尊称他为“南山宗”、“南山法祖”。道宣律师的弟子有1000人,包括大慈、文刚、文刚的著名弟子道安、道宗。后来,道宗的弟子鉴真将法律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法家的创始人。
到了唐代,叶静庙因宣扬和弘扬法家思想而达到顶峰。唐朝以后,叶静寺逐渐衰落,数百年来固守着残迹。
明二年(1437),方丈云秀集资修缮。
天顺四年(1460),丰德寺本全方丈、慧海方丈重修,恢复祖业。
嘉靖三十四年(1555),道宣佛塔倒塌,在隆庆重建(1567)。
清康熙二十年(1681),严安禅师在此讲经戒律,死后建佛塔。康熙五十二年(1737),竹山长老大德发起重建道宣佛塔。嘉庆十八年(1812),住持桑吉桂重修宫殿。道光十二年(1832),监狱明传法师修庙,置地,立碑文。
民国十年(1921),福建籍法师智海来到叶静寺,目睹祠堂衰败,在南洋筹钱买地建寺,供养净修德。为了传承祖风,在寺庙的东谷为住在山里修行的僧人搭建了几个遮阳棚。智海法师曾邀请在仁济慈恩书院讲学的居士邱到静宜寺教授法香宗经典。尽管做了许多努力,叶静寺的整体状况仍处于一种固守残余的状态。
1949前,福建僧人智海带领族人居住在寺内,集资买田,维护东谷毛鹏。1949后,有佛心、至真为方丈。1949之后,叶静寺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智海大师回福建后,智臻大师主持寺务,为叶静寺的开发建设做了很多事,如将叶静寺改为十方长住,邀山立十方碑,将叶静寺作为十方丛林等。
1957年,僧侣们宣布要革除旧习,将叶静寺的地位重新定义为十方寺。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工作人员住寺调查,确定文物保护范围。1960年,住在寺内的僧人重修了寺庙。当时有开明寺僧、惠晶寺僧、印支寺僧、达鲁伊寺僧、车冈寺僧,常住寺僧50余人。东沟有18小遮阳棚,经常有人求退。当时除了1和尚年龄较小外,其余都是中年以上,靠修身养性勉强维持生计。
十年文革,寺院荒废,经书遗失,道宣塔被拆。1976后,重新实行宗教政策,佛教徒的宗教信仰逐渐得到尊重。1983年,僧人修复寺内佛像。从65438到0988,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帮助修建自来水供应工程。2000年7月以后,寺庙和树木的数量增加了,住在寺庙里的僧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了道玄塔,恢复了静宜寺的规模。因是法家宗祖庭,国务院被确定为中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之一。
2000年后,在本如大师的努力下,方丈对叶静寺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规划。居士们还发起了一场重建祖屋的募捐运动。在政府的帮助和国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叶静寺进行了1000多年来的第一次大修,耗资巨大,耗时4年。新建1山门、5座山亭、1斋堂、1禅堂,并对正殿、寮屋、山路进行了整修。经过这次修缮,叶静庙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