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厂镇的历史沿革

铁厂镇历史悠久。据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年)重建铁厂镇碑文记载,“遵化铁业始建于中唐,经宋元至今”。相传晚于田,早于遵化,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铁厂村的名字已经改了好几次了。早在中唐以前,铁厂附近还是一片荒凉之地;那里没有人。到了唐朝中期,工匠们聚集在铁厂里炼铁,铸造盔甲兵器。故命名为百业庄(白荒、冶冶、铸造),作为土城修筑,以保卫边防,驻扎军队。宋元以后,这里一直是炼铁和铸造兵器盔甲的地方。到了明代,由于冶铁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百业庄改名为百业庄。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倭寇入侵频繁,对武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百业庄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城镇。除了增派兵力,加强守备,还拆除了原来的土城,重新修建了大石城,规模一里,宽一里。墙高两英尺,宽一英尺,地基有九层。从四块匾额的碑文来看,该城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完成于明代郑德年间。导演是超明。张守业,工业部部长助理。城建成后,士兵驻扎城内,炼铁铸造兵器,平民居住城外。当时城外有两个关隘,主街(包括南北关隘)延伸到二花梨,城东有东庄子和后庄子。城西有西甸子、小西街;在城市的南部有一个小村庄。这些村庄是普通人的住所。为解决城内外军民饮水问题,在南北二花梨主街西侧打了五口井(每半里打一口,城内打两口,城外打三口,这五口井直到1976地震后才废弃)。

此时冶铁业发展迅速,规模也相应扩大。当时有多达25座冶铁炉和50多座铸造炉。据说仅从事冶铁的工人就有2500多人,居民500多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冶铁基地之一,也是白烨工厂的鼎盛时期。

问明万历年间,戚继光担任冀辽丞相,镇守边关,仍视白烨厂为重镇。他下令再次重建白烨城,并在南北关隘两端修建了新的卫门建筑,在东街路以北修建了建武衙门。驻军总在前庭,铁炸老公驻扎在后院,把白烨工厂搞得像个铁桶。

据清代《天府广记》记载,明末由于附近森林枯竭,碳源断绝,买碳冶铁。此外,炼铁成本高,产值低。因此,在万历九年,冀总督请求工部批准停止冶铁业。当时,守军将领将城内军营分给下属甄、刘、袁、侯,以西街道口为界,路以东包括东街至甄,鲁西至侯,北城路以东至袁,鲁西包括西街至刘,将一座坚固的军事重镇变成了平民城市。住在东庄子和后庄子的军民,因为吃水困难,都搬到城里去了。几个村庄的房屋逐渐被拆除,村址变成了耕地。至今保留下来的只有西甸子、小西街和小高庄。一部分城外居民进城定居后,一部分农民除了经营土地,也开始了交易。由于商业逐渐兴起,政府发出通知,设立四九个集合。为了纪念古代冶铁的历史,白字换成了铁字,称之为冶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