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载体的演变
甲骨文档案:甲骨文档案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档案,出土了15万多件。商代留下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就是这类甲骨文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公文。这类档案就其特殊的材料、年代和数量而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文档案馆:金文档案馆是继甲骨文档案馆之后的又一珍贵历史档案馆。青铜器上的铭文出现在商代。到了西周,中国的青铜器达到了顶峰。这时青铜器上的文字增多,记载广泛,具有了书史的性质。古代先民把金属统称为“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铭文”。具有记录历史事件特征的金文被称为“金文”。从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围来看,它比甲骨文档案更为广泛和详细,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丝绸档案: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档案自然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丝绸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秦汉时期使用更多。丝绸作为书写材料有很多优点,可以随意剪裁,质地坚韧柔软,便于携带和保存,所以常用于绘制地图或临摹经典。由于价格昂贵,它不能被广泛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纸的广泛应用,丝绸的使用急剧减少。然而,封建王朝的一些重要文件仍然是用丝绸书写的。直到清朝,锦缎仍然被用于诏令和赦免文武官员。
简牍档案:简牍档案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字资料。“简”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协”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文。“策”指的是几个连在一起,用于重大国事和撰写经典的简编。从现存的史料记载来看,由于纸出现之前,多以竹片、木片为书写材料,所以文献档案常被称为“书”、“经”、“文”、“简书”、“竹简”、“古籍”。
石刻档案:立碑传位的传统习俗,使中国古代石刻档案遗存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早在先秦时期,石头就被作为记忆的材料。到了秦朝,石雕不仅在形状上扩大了,在数量和内容上也增加了。此时,石刻完全具有档案性质。自秦大兴以来,石刻档案一直被视为发布政策、记录国家大事的最佳传世资料。这是因为刻石容易获得,流传时间长,容易保存,弥补了青铜器铸造、易腐蚀、文字有限等缺点。与甲骨文、金文、简牍的档案不同,这三种档案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亡,只有石刻的档案至今仍有生命力。
纸质档案:中国的档案载体从纸质档案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取代竹简,成为国家的官方书写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工业社会后,声像档案开始出现,如照片、胶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20世纪中期以后,档案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电子文件,可以被计算机系统访问,并在通信网络上传输。这些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等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是档案领域最剧烈的变革,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模式、基础理论乃至思维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