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六国》给了你什么启发?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的历史时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依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历史情境,从而阐明苏洵《六国论》的现实意义和写作特点。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兵乱,于是实行中央集权,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皇帝直接控制皇军,地方政权、财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
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严禁他们专兵,即使外出作战,也要按照皇帝下达的阵列行事。将军经常轮换,士兵不认识将军,也不会认识士兵,导致军队缺乏战斗力。虽然这些措施结束了军阀的叛乱,但也导致了军事衰落。
北宋建国后的100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作战60余次,多败少胜。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员俸禄和军费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没有限制合并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和腐败,军事上的傲慢和无能带来了外交上的极度软弱。到苏洵在世的时候,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缴纳大量的白银和商品。这种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和西夏的气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害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也就是说,当时北宋在政策上被和平包围,积贫积弱,苏洵写《六国》就是针对这个现实。
扩展数据
六国之初,首先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真的四个字,“六国被灭,但不利的不是兵,战争也不好,弊在秦。”苏洵斩钉截铁地断定六国被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也不是因为打仗不好,而是因为一味以土地为贿,向秦国求和。
“贿赂秦”就是贿赂秦。这其实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把自己推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陈述:“有罪秦,必失元气,败亡之道也。”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六国都把国土献给了秦国,那些没有“进贡秦国”的国家也破灭了,或者说:“六国互相哀悼,所以才进贡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苏洵故意问了这个问题,然后给出了一个答案:“不受贿者,必丧其命。盖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无法独自完成。”所以说到底,“贿秦”是一个极大的致命伤。以上是整篇文章的基本论点,突出了六国的覆灭“对秦国是有害的”,这是从六国的角度出发的。
然后苏洵从“从秦受贿”两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受贿所得的土地比秦国打赢战争所得的土地多100倍,他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土地多100倍。
那么,当然,秦国最欢迎而对他国最不利的就是不打仗。此处“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而不战”着重于前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利”,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述了“弊在秦”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