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精神?音乐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探索。
我还从一个文件上看到,一个人去应聘,把楼道里的纸屑捡起来放在垃圾桶里,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于是得到了这份工作。
两个故事大致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它的本质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基于认同和克制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真善美。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应从五个方面把握。第一,要树立“人”的意识,即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独立的、与我们人格平等的人。二是在欣赏中获得预设。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欣赏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超越。三是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第四,立足人性和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用“心”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第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必须具备热情、真诚、理解、沟通、信任、关爱、宽容、责任、幽默等优秀品质,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艺术,转变角色,完成新课改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二,理解歌词和歌曲中的人文精神
著名词人乔宇说:“一首好歌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歌词、歌曲进行解读,让学生在充满人性美、人性美和生命价值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奖励和教育,让学生在对歌词、歌曲的感知中增强对道德人格、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美的赞美,对丑的讽刺,对自然的热爱。
第三,在欣赏中挖掘人文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注重挖掘音乐教材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只要我们思维活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就能找到使人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文精神。欣赏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四,在交往中融入人文精神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的诗歌和散文阅读带音乐,体育课的体操和节奏,历史课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介绍,地理课的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的了解,英语课的英语阅读和歌曲学习,都与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在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中,也能找到与音乐的相似之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将这些内容与音乐结合起来,就能发挥音乐良好的人文效应。
第五,多元发展人文精神
音乐是不同文化的象征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通过音乐与文化的嫁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审美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参加过的一些节日、庆典、晚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文化,了解其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增强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和尊重。
六、在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
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从生活中体会情感和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音乐体验联系起来,把自己对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和体验与音乐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尽量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认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音乐与人的距离从未如此融合。随着电视、网络、随身听、卡拉ok的普及,礼仪音乐、广告音乐的广泛应用,环境音乐、背景音乐的不断兴起,音乐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和发挥。人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歌,到处都是音乐的环境中,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混杂的音乐信息。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会对生活和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