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
水箱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阿姨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后,家里少了一个工人,里外都要她操心。
1933七月的一个傍晚,杨阿姨给菜园浇完水,回家打水做饭。她刚拿起杆子,却发现水箱满了。大妈纳闷:前天水箱满了,昨天水箱满了,今天水箱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今天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说:“我没选。”
她越想越觉得惊讶。她跑到地里问代耕队长:“我家的水缸每天都是满的。你派人给我家打水了吗?”
“不会吧,”队长戴庚也是一惊,不解地问道。“有这种事吗?”
就在这时候,上家的二姨也提着菜篮子过来了,说:“是啊,我家的水缸也干了,会满的,快溢出来了。我不知道谁在做好事。”
戴庚队长把帽子扣在头上,笑着说:“毛主席提倡调查。你要调查!”
杨大妈和二姨觉得这话有道理,商量了一会儿,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阿姨擦桌子,洗衣服。到了下午,满满一缸水用完了。她故意不挑不干活,早早捡了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同一个阿姨一起捡。他们撕扯着鞋子的线头,穿上鞋底和鞋面,用四只耳朵听着动静,用两双眼睛看着四面八方,边缝边搞“调查”。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动静,他们很纳闷。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杆高的时候,杨大妈突然听到房子后门在响,然后听到水桶钩子碰撞的声音。他们互相惊讶地看了一眼,异口同声地喊道:“这次我抓到了!””他站起来跑进屋里。
杨阿姨刚进门,差点撞上一个提着水桶的男人。她抬起头,看到这个人高大魁梧,穿着一身红军的制服,对着她和二姨微笑。看着他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熟悉,但她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二姑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啊,这不是毛主席嘛!”
二姨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妈赶紧端来一碗茶,说:“毛主席,您来沙洲坝以后,处处关心人民。我们该怎么感谢你呢?”
毛主席一边喝茶,一边和两位红军家属聊天,问他们:生活困难吗?你对农垦队耕种的田地满意吗?房子漏雨吗?列宁小学的孩子过得好吗?总说天快黑了,毛主席又要挑水了,只好把水缸灌满。杨阿姨忍不住了,只好同意了。
毛主席为杨大妈和二姨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率红军队伍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下面不远处是敌人。
井冈山出产的粮食不多,所以经常有人被带出去到山脚下的茅坪摘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很难走。但是每次挑吃的,大家都想去。
朱德同志也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食。他穿着草鞋,戴着帽子,挑起满满一车粮食,和大家一起爬山。白天挑食,晚上经常通宵研究如何与敌人作战。大家都心疼,把自己的杆子藏了起来。没想到,朱德同志又找了一根杆子,用八个大字写下了“朱德杆子不准乱拿”。大家一看,越来越爱朱德同志,又不好意思把他的杆子藏起来。
3.抗日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接壤,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在这里长大。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
魔鬼发现自己被骗后,先残忍地砍掉了二小右手的五根手指,然后用刺刀捅了二小的胸口,把他扔在一块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消灭了日本侵略者。战斗结束后,几名士兵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个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一起被送到了刘家庄。不幸的是,伤病无法治愈,他们为国牺牲。这三名战士被永远埋葬在刘家庄大山深处的老谷里。时任原宪县青年拯救委员会干部的张士奎写下了《王二小率敌中埋伏,在反“扫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材料,上报边区青年拯救委员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条消息。根据这篇报道,词人里面的词曲作者房兵在1942写了《唱两个小男孩玩牛郎》这首歌。这首歌很快就在边区一直唱到全国,持续了60多年。
今天我们在这里,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天空挂着温暖的秋日,成熟的玉米、豆子、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群成群,奶牛悠闲地摆动着尾巴,一派祥和景象。谁能想到,60年前,有一个东来的日本贼望着中国,在这美丽的山谷里,杀死了我的英雄青春?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永远记住王二小,一个13岁的牛仔,在他的歌里。
4.杨成武将军当即斩了“名将之花”。
在抗日战争中,被中国士兵杀害的日本军官中,中将·安倍是军衔最高的。这件事中国军人一直乐此不疲。不用说,就连蒋介石也多次提到这件事。
1939,10的十月下旬,太行山区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当时,晋察冀军区第一师师长杨成武正在前往阜平县青山村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工作会议的途中,同时还要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纪念大会。应该说这样的会议还是比较好开的。
6月365438+10月31日晚,杨成武接到师部关于敌情的报告:日军独立混成旅第二旅旅长中将·阿部廷修下令,村上上校率一旅1000余名日军伪军进入涞源县城,他们计划于6月35438+10月38日分三路“扫荡”第一师腹地。
接到这个信息,杨成武又惊又喜。出人意料的是,敌人的“扫荡”来得太突然;好消息是还有机会打。这个一直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八路军年轻指挥官,从参加平型关战争,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始,就一直想打仗,却始终没有机会打一场像样的战争杀杀敌人的威风。现在就是机会。他立即跑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那里。“聂司令,有个情况……”
一向非常谨慎的聂荣臻一边听一边看着地图。他听后问:“信息准确吗?”
“没问题!我们的信息通常在许多方面得到证实。崔明贵发来的信息,人称‘催命符’。”
聂·荣臻知道这个特工。他问:“你的意思是你想打架?”
杨成武点点头说:“我觉得是个好机会。”
“你有多确定?”
“应该是比较确定的。”
“如果打,你准备打哪条路?”
杨成武一边说,一边在桌上摆开阵势,“我看东路怎么样?从涞源县到银坊一路都是深山峡谷。出了涞源城,过白石口,再往南到殷素雅、银坊。中间只有一条山路,两边都是山。要找到伏击区并不困难。”
“那可能是敌人的主力!”
“我们的主力也在这里。他虽然是主力,但也是孤军奋战,没有办法用另外两种方式支援他们。”
聂荣臻点点头,说:“嗯,邀请贺龙、关向应、彭真等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
杨成武一路小跑来到彭真的家。贺龙和关向应碰巧在那里。他们很快被邀请到聂荣臻的住处。杨成武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彭真说:“既然你有把握,那就打吧。”贺龙幽默地说:“送进嘴里的肥肉怎么能不吃呢?”关向应也同意和他决斗。
聂荣臻说:“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应该打这场仗。杨成武,不要参加会议。回去马上部署这场战斗。”
第二天一早,杨成武骑上马,带着侍卫往回赶。他们没有直接返回第一师司令部,而是绕了一个大弯,故意走了银坊、苏烟崖、三口、白石口、叉尖岭、黄土岭线。他对这里的地形已经很熟悉了,但要想在这一带作战,他还得仔细看地形。边走边看,杨成武不禁兴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不用说,人民和军队一心要打仗解恨;说到天气,这个季节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刚收完,有“黄纱帐”;天时地利人和,难道不是眼前最有利的地形环境吗?
从白石口到苏烟崖的路,要穿过一片干涸的河滩,河滩宽约40米,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如果把部队埋伏在两边的山崖上,用一个兵力把敌人引诱到这里,然后用火力堵住白石口,切断敌人的退路,敌人就无法逃脱,只能埋在到处都是鹅卵石的地方。这地形太适合伏击了。
在银防三团指挥部,团长纪、政委、副团长正在磨刀霍霍。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准备好打硬仗吧!”
纪上校说:“我们等你的话!”
吃饭的时候,碗筷成了地形地貌,餐桌成了他们研究运营方案的沙盘。指挥官们边吃边做手势。刚刚离职,咽下最后一口饭的杨成武,命令通信兵与其他团联系,下达了向战斗地域转移的命令。
回到管头第一师司令部,杨成武再次召集作战会议,再次研究作战方案。“第一件事是把敌人引到我们的伏击地点,我们不能让他们三个敌人在一起。告诉我怎么打?”团长、政委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杨成武宣布,利用一部分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牵制和拦截向查建岭和阿什堡方向推进的敌人,不使这两个敌人接近伏击战场;三支队、梁县支队从白石口佯攻至崖,充当“狼诱饵”引敌进入崖伏击区;唐子安、黄率领第二团,纪、率领第三团,分别埋伏在崖东西两侧的悬崖上,消灭敌主力;陈正湘、王道邦率领第一团到白石口以南,准备阻击敌人的退路。一切准备就绪,杨成武便给聂打电话:
“聂司令,我们已经安排好了。三大主力集团一路对付他应该没有问题。有什么说明吗?”
“你必须抓住飞机,努力消灭沿途所有的敌人!我不会留电话的,你可以随时向我汇报。”
2日夜间,所有部队悄悄进入预定位置。杨成武知道官兵们要遭殃了...深秋的太行山区非常寒冷,部队不得不潜伏在冰冷的岩石上过夜。
3日拂晓前,杨成武上山。透过淡淡的薄雾,他对周围的人说:“今天天气真好!”7点钟,“狼诱饵”首先与敌人接通。东路600余敌进入白石口后,第三支队一面节节反击,一面撤退,诱敌深入。敌人认为他们分散的小部队可以一口吃掉,并在他们后面追赶,很快他们就到了苏烟悬崖。很快,我们的阻击部队也和另外两支敌军连在了一起。
为了互相配合和保证侧翼的安全,苏烟率领的敌军被分成两个小组,每组200多人。他们想经莘庄、北道前进,试图进入我伏击区的西侧。第三团的一支部队立即发动突袭,击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并击毙了大部分敌人。随后第二团也投入战斗,将余部压迫至苏烟崖西北侧高地。与此同时,另一个300多人的小组被引入狭窄的殷素雅山谷。当其前卫到达张家坟时,第一团迅速迂回至窄谷北叉切断其退路,第三团封锁窄谷南口。第一、三团从窄谷东侧奋勇进攻,第二、三团从窄谷西侧奋勇进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敌人被消灭了一半。
此时,包围在岩苏崖西北高地的残敌也被压缩到狭窄的山谷里,被包围在岩苏崖村和附近的一个马蹄形高地,那里只有从开阔地一侧的缓坡才能上去。高地成了这场战斗的惨烈之地。各团的部队在小高地周围活动,敌人却凭借有利的地形和依靠火力的优势进行殊死搏斗。3团在电话中向杨成武报告,1营作为主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最终被日军击溃。“司令,天黑了……”
如果让日本人坚持到天黑,他们的援军很可能会到达。杨成武皱着眉头命令道:“不行,天黑前必须解决战斗!””当太阳还在一杆高的时候,杨成武向部队下达了命令——“总攻开始!"
5.潘冬子,一个小交警
1934年秋,红军主力撤出中央根据地。我的父亲参加了红军主力,临行前为冬子留下了一颗闪亮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珍宝保存着。
红军一走,土豪胡汉三卷土重来,柳溪再次陷入白色恐怖。冬子的母亲是游击队的交通警察,她挨家挨户地传达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的母亲被胡汉三的“警卫团”围困在一间着火的小屋里...她的母亲平静地去世了,这使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带着父亲留下的红星,他承担起了游击交警的工作。他为山上的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精卫团”的搜查。冬子还巧妙地充当了米店伙计,得到了确切的信息,并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在冷静处理了胡汉三的反复试探和盘问后,冬子抓住机会,将胡汉三砍死。
1938年,江南的游击队准备出发去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着保存多年的红星,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童子军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和他唯一的亲人和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军的刺刀下英勇牺牲,钟亮也被敌人俘虏。嘎子历尽艰辛,找到八路军,成为一名小侦察兵。他与侦察兵罗金宝合作执行任务,表现出勇气和智慧。但是,嘎子还是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他和孩子胖乎乎的摔跤输了,但他没有意义。他去堵查比家的烟囱了。在一次战斗中,他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一支手枪,偷偷藏在乌鸦窝里,没有上交。为了攻打敌人的瞭望塔,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了望塔时,他设法从里面放火,消灭了敌人,救出了钟叔叔,并为他的祖母报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乌鸦窝里的手枪拿出来上交了。队长正式宣布手枪给他使用。
海娃,儿童团团长。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前方平川场敌人的据点。一天,炮塔里的鬼子进山抢食,只留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塔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交给八路军的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当海娃看到信封上的鸡毛时,他知道这很重要。他赶着用一群羊作掩护去送信。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遇到了魔鬼。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绑在了“老人羊”的尾巴上,用来糊弄魔鬼队长。海娃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半夜,海娃设法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魔鬼腿上溜了出来。他冲到羊圈,小心翼翼地取下鸡毛信,一口气跑了好几里路。伪军还在后面追,海娃被他们追了回来。他把魔鬼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魔鬼的骡子和马爬不上陡峭的山坡。海娃趁机拼命爬山。他爬得越远,魔鬼就开枪打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痛,扯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递给了张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