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铁路的发展历程

1907(清光绪三十三年),英国驻云南领事上书云南巡抚,提议修建一条从缅甸经滇西腾越进入云南的铁路,通行权归英方。鉴于中法滇越铁路主权的丧失,云南政府和人民更加警惕,不敢给外人让路。经过云南人民的努力,清政府与英国大使达成协议,各界同意修滇缅铁路。云南士绅陈荣昌为夺回滇缅公路权,上书云南巡抚,将滇缅铁路建设划归滇川铁路,更名为滇川腾越铁路公司,后并入云南省公路局。到1935,公路总局派人勘察了祥云县清华洞至滇缅边境的铁路线,长约400公里,工程造价估算约1820万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港口和铁路线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转战西南。为获得国际援助,除修建滇缅公路外,中央政府还主持修建了滇缅铁路,东起昆明,西经安宁、一平浪、禄丰、广通、楚雄、姚安、祥云、邓氏美蓉、南涧、云县、耿马县,直达中缅边境。1938至12开始分段施工。昆明至祥云县清华洞东段,长410公里;西段从清华洞到达舒达,全长470公里,全线为米轨,与缅甸的铁路相连,计划与缅甸密支那铁路线上的拉索站相连。

几十万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无数人为了修路献出了生命。1937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交通部副部长曾养甫意识到,如果沿海港口得不到保护,中国将失去外援,岌岌可危。要尽快从西南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通道。这就是滇缅铁路的修建,后来悲惨而悲壮地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当时,中国有几位著名的铁路和桥梁专家参与了滇缅铁路的建设。65438至0937年,交通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沙布调任滇缅铁路局局长,65438至0939年的一代铁路巨擘杜振源先生亲自担任滇缅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杜振源聘请了一批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如副局长、副局长兼副总工程师王、工程局工务处工程处处长王菊倩、第一工程处副处长陶树曾、滇缅铁路局局长龚、总工办副总工程师、监理处技术委员会委员、、 第三工程处工务部技术组主任、第三总工部工程部副主任、分部雷聪敏、朱宝芬、夏顺申、顾。 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几乎都是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留学欧美的土木工程或铁路建设专业人士。如杜振源、王、王菊倩、龚、、等都毕业于汤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雷聪敏、陆兆禧毕业于清华大学,陶澍曾毕业于北京大学,王喜成毕业于交通大学,夏顺申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海平毕业于普渡大学,朱宝芬毕业于康乃尔大学。

由于抗日战争形势日益危急,滇缅铁路的修建终于被提上了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但对于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和滇西人民来说,出动30万劳动力养活30万人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铁路经过的荒郊野外,疖子横行,蚊虫叮咬,很多人得了疟疾和肠胃病,云南当地的民工十有八九抽鸦片。民工体弱多病,生活供给困难,施工效率极低。

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随后攻占腾冲、龙陵、万鼎等地,直接威胁到整个滇西地区。为了防止日军使用滇缅铁路,当局不得不忍痛破坏了公路西段已经修好的路基、涵洞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免敌人光顾(滇缅公路西段也被破坏)。结果全线停运,滇缅铁路的监管也撤至内地。滇缅铁路功亏一篑,其东段仅修至安宁(由于叙昆铁路轨道材料供应紧张,安宁至石咀轨道移至叙昆铁路1944曲靖、沾益段,解决沾益军用机场交通联系)。最后,滇缅铁路西段路基工程在一次爆破中化为烟尘。为了保证国际通道的畅通,当局决定再建一条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并于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时1944开工,滇缅铁路停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着回大陆接管,准备打反* * * *的内战。再加上滇缅公路已经恢复通车,滇缅铁路已经失去了国际大通道的战略意义,已经没有建设的必要,整个项目也就半途而废了。解放后,1958-1959年,铁道兵利用抗战时期已完成的路基,对石嘴至楚雄依平段进行铺轨,史称昆明线。成昆铁路1970通车后,昆明线陆续拆除。现在滇缅铁路上只剩下昆明北站到石咀的12.4 km线路,称为昆石线。在今天的昆明西山碧鸡关、楚雄禄丰、一平浪、临沧云县等地,都有较为完整的滇缅铁路隧道及路基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