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玉历史
清朝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200年的统治中,社会不断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统治者的社会改革。清朝的社会改革措施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值得今天借鉴。研究这些变化的前提是了解它们的背景:清朝改革的原因很特殊,有传统因素的束缚,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探究清代社会变革的原因,不仅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也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
关键词:传统;民族特色;社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改革和进取的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始皇帝定制开始,几乎历代君主都有新政出台。这些社会变革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自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中原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微妙的变化。清朝是以中国少数民族满族上层阶级为主建立的封建统治机构,也是中国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封建君主统治的王朝。清朝统治了中国268年。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1644。经过清朝初期统治者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到18世纪中叶,国家达到了顶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一百多年后,清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傀儡,最后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结束。与此同时,中国的古代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在这200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者不断进行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在清朝推出的诸多改革措施中,笔者认为以清前期和中期的政策最为具有生命力,或者可以说清末的统治政策由于受到外来势力和农民起义等外部因素的过度干扰,不能算是统治者对社会的主动积极的变革。用这些来证明满清统治者的改革思想,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对于特殊的历史对象要区别对待,所以晚清的社会变迁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为探究清代社会变迁的原因,笔者主要通过将清代社会变迁与传统的变革思想进行比较,找出满清统治政策的特点,进而根据其特殊的历史现象探讨清代社会变迁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社会变迁的特点
1.中国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自己独特的变革思想。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内容丰富,但主要目的只是为封建国家服务。在社会改革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制、政策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所以古代的社会改革大多直接体现在经济政策上。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经济是政治的从属产物,一切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治理国家、服务政治的基础上。当时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被定义为“小人”,而真正的“君子”应该向往国家的治理。所以提出经济政策的人都是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他们用经济改革来迎合政治需要,导致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宏观性,致力于宏观调控而不是解决微观经济问题。在古代社会,经济改革的方法数不胜数,如减免赋税徭役、奖励耕织、奖励开荒等,都是稳定经济社会的有效政策。
2.传统变革是在符合封建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而这种所谓的“国家利益”只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直接体现在国家政策上,成为整个社会的运行趋势,不会轻易导致中国传统社会改革思想的封建性。为了保证社会性质不变,最直接的政策就是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有多种形式,如三省六部制、郡县制、各种形式的监察制度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限制等。强化中央集权的实质往往是强化皇权,将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二、清代社会变革的特点及原因
1.清初的改革受到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条件的制约,采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改革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由始皇帝建立的,其后各朝代的变化是同一社会模式发展的有益补充,这些变化具有严重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以所有的改革都是渐进的,缓慢的。清朝的社会改革虽然可以直接体现满族统治者的意志,但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民族政策也要符合汉族地区的经济关系和实际需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清朝继承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制度和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税收,二是加强皇权。在减免税方面,清初,长期的混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贫瘠,一户只有一两个人,十亩地,一两亩地...短缺更多。”
清朝的统治者遇到了和所有新王朝一样的问题,于是出台了“轻赋”政策,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减免赋税,免除了明末的“三薪加校”。为了防止官员在收税过程中作弊,在1649刻上了“易知”,解除了“王”运粮的义务。在强化皇权方面,沿袭了清初的满清旧制——议臣议事会议制,将皇权分散给部分王公贵族。顺治年间,废三院有内阁,专门协助皇帝管理政府。康熙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把权力交给了皇帝的秘书班——南书房,只给大学士荣誉,没有正式权力。1730年,雍正帝建立了兵部,这是皇帝的私人工作组,拥有广泛的权力。至此,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发展到了极致。应该说,清朝统治者在这些方面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改革思想。清朝统治者废除了满清统治的旧制度,吸收和借鉴了历代的改革措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环境。
2.在清朝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也有大量不能被汉人认同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源于满族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统治者对满族的政策倾向。汉族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以崇尚古文化为荣。此外,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追随和延续这种文化已经成为这个民族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然而,这种无意识并没有影响住在远离边境的满族人。他们统治中原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清朝的统治政策中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也遵循着自己的无意识文化。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它的文化发展。渔猎牧业是满族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承祖先的文化传统,应用于中原的统治。此外,作为中原少数民族,在民族政策上的倾斜也难以避免。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清初《圈地法》、《雉鸡法令》、《押逃法》的颁布。
3.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时代的积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无数次的税制改革,有唐中期的两部税法,有明末的一部鞭法,有清初的土地泛滥。这三项改革是税制改革的三个里程碑。这三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两个税法表明,以丁为主的征税方法开始发生变化,一条鞭子的方法基本上使税收货币化。到了清朝,面对国内经济的衰落,西方国家逐渐崛起,以各种方式入侵。这些都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更彻底的改革来恢复经济。一千多年的积累和现实社会的需要,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革,人头税已经取消了。废除人头税是税制改革的壮举,也是拯救世界的有效途径。这项措施大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繁荣起来。
清朝是一个具有历史特殊性的朝代。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新政策不断出台,社会弊端得以及时处理。在这些社会变迁中,有的发展了经济,当然也有历史倒退的现象。无论如何,整个社会都在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改变是必要的。在要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借鉴历史。清代社会变迁的功过,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
[1]戴逸。简明清史:卷1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家声。中国满族通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3]萧一山。清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杰森。论满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君鸿运。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三个里程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6]叶世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J]。金融研究,1985,(4)。
[7]吴·。清代垦荒[J]。历史收藏,1996。
[8]《清祖实录》:卷十三[G]//戴仪。《清史稿》: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君鸿运。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三个里程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