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党项的历史

第一,元朝正式成为西夏亡国后,元朝称西夏为河西,或唐舞。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其列为二等,视为“色目人”,在政治上给予优厚待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因西夏子弟之雅,想试一试”,起用党项贵族上层,在元朝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中担任要职:元初湖广大名恒力,是西夏王族李维忠之子;御用谋士俞懿伦,西夏仁宗仁孝丞相,秀才沃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志尧是王德在位时的右丞相高亮辉的孙子。他进了科举,看到国家大事失控,没有从官职上隐居贺兰山。元太宗王子阔端在镇守西凉(今甘肃武威)时,儒生受到歧视,被送去服苦役。高之瑶到西凉府求见,要求废除这种滥用儒学的做法。在元宪宗蒙哥时期,高之瑶劝朝廷任用儒生,并强调“用之则国治,不用则国亡”。宪宗很满意,他上书免除国内所有儒生的徭役。世祖忽必烈早已听说了高之瑶的才华,在他即位后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还建议世祖提倡儒家思想。为了说明自己的意见,他“屡辩屡辞”,终于说服了忽必烈。他得知淮蜀地区的儒生被俘后都是农奴,处境极其艰难和尴尬,于是请求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巡行各县,释放儒生三四千人。他还建议设立御史台,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元朝有了正式的监察机关,使封建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元初在西夏故里设立西夏中兴等省,简称西夏省,后改为甘肃省,并任命党项人管理其他事务。于阕是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余阙是元朝唐朝的一员,元末在合肥为官,后又任淮南省右成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他率领的军队是“全是夏人,面目黝黑,善骑射”。江淮红巾军包围安庆,余阙率军数月。城陷后,他在安庆莲花塘自杀,时年56岁。余阙的妻子杰布、子德胜、傅桐都死了。他死后,余阙封夏国公为忠,后人称他为“忠”。朱元璋对余阙的死评价很高,说“自起兵以来,阙和褚步华(褚步华在淮安待了五年,然后死了,忠义极大,人们把他比作唐朝的张勋)为先”,并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二是西夏灭亡后,仍有部分党项人留在西夏河西故里。蒙元时期,仍有大量党项遗民居住在西夏故里。元朝有相当数量的党项兵是从陇右、河西征来的,元朝的宿卫军和舒针军都有专门由党项人组成的部队,称为“唐舞军”。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生于江南浙江西路杭州路满居集,以河西文字(西夏文字)出版藏经3630余卷,“适用于宁夏、永昌等路”,即西夏兴州(今宁夏银川)、永昌路(今甘肃武威)。这说明在河西的星州、凉州等地仍有不少西夏遗民居住。三是西夏灭亡后,一部分西夏遗民投靠金朝,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阳)、邓(今南阳)、沈(今信阳)、于(今方城)一带,在耕种,并指派专人管理。”《晋史:西夏传》记载西夏使节王立志到晋国,还未回国答复,西夏已经灭亡。晋爱宗封他为都督,掌管西夏事务。后来王立志的妻儿三十余人逃到晋国,金爱宗安排他们一家团聚,并给他们钱财、绸缎。王说,他祖上是深州人,所以他请求辞官到深州居住。金爱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以原来的官职住在深州,掌管唐、邓、沈、虞的西夏户,并拨出千亩良田和各种农具供他们耕种。第四,西夏移民后,一部分党项人经过长途跋涉四处迁徙。山西居庸关洞壁上的六种铭文,甘肃酒泉大元苏州路、大路花池的世袭碑,大元给吴敦校尉、军民百夫长唐武公的碑文,以及民间至今仍珍藏的大量西夏遗民家谱、宗谱、后裔宗谱,都印证了从西夏学者近年来调查掌握的材料来看 我们发现,历史至今,“西吴佳布尔(王)”的传说仍在四川西康木雅一带流传。 据说西夏国灭亡后,一支主要由党项人组成的队伍不远千里来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定居,建立了小政权,在这里过着定居的生活。当地藏民称他们的首领为“西吴王”,即“西夏王”。在地方政权与蒙元王朝共存一个世纪后,帮助朱元璋在四川重庆平定明于震,在明初立下赫赫战功。明太祖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授予豫通宁远在长江以西的军民使职。从此,他成了明朝的一个酋长。直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停止继承,历时470余年。安徽合肥、安庆等地有余雀后裔5000余人。他们今天已经完全汉化了,只有少数受过教育的老人知道他们是党项人的后代。杨氏后裔虽然聚居在河南省濮阳市东部刘屯乡杨十八郎村,但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无异。他们今天申报的民族都是汉族。五十六个民族中虽然没有党项羌,但我们知道它的血液已经融入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