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大爆炸的历史真相

可以断定,明朝都城的灾变是气压急剧下降造成的灾难,灾变中出现了“一寸柴不烧”、“无烧迹”的现象,即所谓的冷爆效应,与玉米花的“低温”爆炸现象相同,没有热爆中心和放射状爆炸痕迹。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气压下降?从灾难中的声如轰鸣、乱丝、五色、灵芝般的烟雾升上天空等现象来看,应该是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发生爆炸,导致气压下降。

提到可燃气体爆炸,人们自然会想到煤矿瓦斯爆炸。

当井下巷道中的瓦斯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发生爆炸。

由于巷道空间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是在体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适用于瓦斯体积不变的原理,即爆炸产生的能量基本转化为热量,所以瓦斯爆炸属于热爆炸。

瓦斯爆炸的破坏力相当大,可以摧毁所有的地下开采设施。

但如果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在地面爆炸,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爆炸不受空间限制,适合气体等温变化原理,即爆炸使空气体积膨胀,压力急剧下降。

与瓦斯爆炸不同的是,地面混有可燃气体的空气爆炸,基本上是在室温下进行的,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冷爆炸”效应。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这种混入空气中的可燃气体从何而来?根据历史记载,灾难中心位于北京西南角的王巩工厂。爆炸发生后,人们在平坦的地面上发现了两条深深的裂缝,深达几十英尺,地下有无尽的雷电。

可以推断,由于某种原因,地球表面出现了裂缝,使得沼气、天然气等地下可燃气体泄漏出来,混入空气中。

这些可燃气体随风飘散,形成条状气体带,飘到东北方向3 ~ 4英里时被引爆。

爆炸是从气源外围向中心进行的,所以人们听到的声音是从东北向西南角逐渐传来的。

由于地下气源较深,与空气接触有限,且爆炸堵塞了裂谷,爆炸后气源被切断,没有发生二次爆炸。

然而,裂缝中持续发生了小规模的爆炸,直到爆炸落下的土石坍塌堵住了裂缝。

现代有学者认为,王功厂(宣武门)位于京畿坳陷轴部,地下富含油气,在地壳活动时完全可以通过断层溢出地表。

所以只要证明北京当时处于地壳活动期,发生了地震,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从地震的历史资料来看,1620以后,北京的地震频率急剧增加。从1600到1637,北京周边共发生71次地震。

据史料记载,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县地震发生的时间与王公厂爆炸时间重合,北京地震前也有前兆,如云图、火光、荧光、异常声音等奇异现象。

据《天变帝朝》记载:“天启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下午,有云如旗,似合刀,见于东北角。

持续时间长,光泽先变白,再变红变紫,随时间而熄灭。

五月初三,东北也见,形似挂毯,颜色红彤彤。

农历四月初四,又看到了如意,它的颜色是黑色的。

”“五月的第二天晚上,有人看见前门的角落里有一盏鬼火,蓝得像几百只萤火虫。

突然合并,大如车轮。

《明史》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后宰门(今地安门)火神庙红球人音朔滚。

前门城楼拐角处有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像轮子一样。

有迹象表明,在北京王巩工厂大爆炸前夕,北京确实发生了地震,但随着随之而来的大爆炸,人们没有注意到相对较弱的地震。

因此,理论上讲,300多年前,在北京王巩工厂一带,由于地震地表出现裂缝,储存在地下的甲烷和天然气溢出,与空气混合形成带状可燃气团,随风飘至城市东北角,遇明火发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成片的树木连根拔起,就连石驸马街上一只重达500公斤的大型石狮也被气流拖出顺城门。

由于爆炸产生的低压,爆炸区域出现了冷爆炸效应。

在爆炸的中心,一万间房屋被夷为平地,数万间房屋和两万多人被震碎;在爆炸区边缘,有人体肢体分解、衣服向外摆动等罕见特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都城浩劫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