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文化的繁荣。在桓宽的《盐铁论·刺权》中,说西汉社会持续时间长,“名门望族,渔翁之深,放狗之长,人尽其才,斗鸡之多”。闫涵嵇《悼时》:“溪谷垂钓,人间求仙。”可见,钓鱼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许多主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许多也反映了捕鱼活动。如山东省藤县马王汉墓出土的石刻渔图。画面中,垂钓者正在提钓竿,将一条大鱼提离水面。

在广泛捕鱼活动的基础上,汉代的捕鱼技术有了新的进步。西汉成书的《淮南子》记载了一种用谷壳泡水,加热,混以虫油等配料,然后发酵捕鱼的方法,与现代捕鱼常用的“散饵为巢”的方法十分相似。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一书中,就有当时发明的一种新的诱鱼技术。利用鱼的颜色敏感性,研制出涂有红色涂料的木制鱼模型,放入水中后随水流漂浮,吸引鱼来吃。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今天的模拟诱饵钓鱼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捕鱼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然而,这一活动并未中断,许多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仍在江湖岸边劳作。如曹丕、金竹篙,南朝、、、、张、、殷铿等名人都喜欢钓鱼,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钓鱼诗。

隋唐时期,封建文化日益繁荣。捕鱼活动也作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活跃起来,并在捕鱼生产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据考证,轮竿发明于唐代,当时称为“钓鱼车”。在《渔具诗》中,陆桂梦特别描写了日夜用轮竿捕鱼的情景。圆杆的发明在距今1000多年的古代捕鱼史上意义重大。

唐诗中有许多关于钓鱼的佳作,代表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如自称“烟鬼”的张写的《渔歌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绿竹帽,绿蓑衣,斜风雨校正不用还。”著名诗人柳宗元写过《江雪》这首诗:“百山无鸟,千径无足迹。一只小船,一件竹斗篷,一个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钓鱼——雪”。[1]此外,楚光熙、沈全启、杜甫等许多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可见,钓鱼不仅受到有志之士的青睐,在唐代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捕鱼活动在北宋时期最为活跃。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伟曾将金铭池和琼袁林设为有偿渔场,并成立了一个专门出售钓鱼卡的机构——池源研究所。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售票渔场。

河北出土的龟纹瓷枕上,一个小孩拿着弓站在岸边用竿钓鱼,水中三条栩栩如生的小鱼在争抢鱼饵。这件宋代渔舟纹瓷枕,不仅是瓷器史上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渔舟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宋代大量有关捕鱼的绘画、瓷器图案和文献记载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捕鱼活动和捕鱼教学技术的整体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渔业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在宋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捕鱼活动更加普遍。不仅诗人和画家喜欢钓鱼,许多妇女和儿童也加入了钓鱼的行列。清代吴友如的《女子钓鱼图》和《儿童钓鱼钩图》再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钓鱼活动。